浙江在线杭州6月14日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浙江,坚定不移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要求。如何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事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这是全省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为此,今天下午,浙江日报、浙江在线邀请到参加这次省党代会的3位基层代表和省委政研室、省农办、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与广大网友一起,共同交流这个话题。
今天的访谈嘉宾为:党代会代表、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管竹伟;党代会代表、富润集团党委书记赵林中;党代会代表、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沈建明;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
以下为嘉宾精彩访谈实录>>>
主持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健康社会小康,有什么关系?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和党代会的代表和网友以互动的形式和大家探讨。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让企业渡过难关
主持人:促进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社会小康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赵林中代表,您能就结合科学发展观,联系企业在过去几年当中创新创业印象深刻的事给我们谈谈?
赵林中:我是诸暨富润集团的。我们的企业我觉得有点比较特殊的,因为在1992年到2002年里面,主要是在当时国有企业改革这样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根据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兼并了21家国有困难的企业。当时,兼并国有困难企业20余家,就是接受了国有企业之后有9100多名职工,当时债务70多亿。忠诚党的事业,忠诚于我们的事业,办事认真,处事公正,这样几句话可能有人觉得是豪言壮语。当时十一届省委做的报告里面,提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我当时一听,觉得这八个字也没有多少信息,但是,后来听了之后觉得有震撼力。到最后结束的时候,赵书记有了点睛之笔,最后才提到这句话,所以我们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觉得确实应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当时,兼并的企业21家,加上我们自己的22家,结合做成一个集团以后,我们通过恢复,逐步消除了债务,没有把这个国有企业职工推向社会,是这样过来的。后来一想这个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产品创新的问题,一个是体制创新的问题。什么是产品的创新?我们是全新的产品,怎么创新?我们也摸索出一条路,觉得是实用的技术来创新。这次党代会的报告也提到,我们现今的国有企业,要搞体制上的创新。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一个是技术方面的创新,一个是体制方面的创新?
赵林中:我的理解,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除了工业技术的创新,还有其他许多的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还包括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这些制度文化,使我们获得了成功,而现在可能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这些制度的问题要予以解决,这个制度创新也是企业要注意的。农业科技创新鼓了农民的腰包
主持人:管书记,您能结合这几年具体情况对浙江农村的创新、创业谈几点认识吗?
管竹伟:各位下午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业务提高浙江服务的能力,加大了农业科技服务的创新领域。特别是注重了在生产实践当中发现一些技术的难题,提高科技创新针对性和有效性。
那么,我们这几年,围绕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创新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这个通过集聚科研优势,支撑产业发展,服务区域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尤其是我们有效的转化了一批优良的品种,包括粮油品种,像杂交水稻、油菜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蔬菜新品种包括浙菜205,浙前1号,一些瓜果新品种,浙江省解决了南方和北方一些短缺的水果品种,就是枣子梨都得到了很大的推广。
这几年我们研究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保养的技术,给农民的增收带来了好处。特别是支撑了一批高效生态的农业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这部分的科技的含量。这部分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前段时间到浙江农村去调研,到了余姚市,整个余姚这几年来推广先进的技术的覆盖面达到了97%以上,优质良种的比例达到了98%以上,科技的含量特别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去年是8335块,增长的幅度相当高。
前不久又到嘉善一个镇,那里运用科技进步,就是用了我们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然后农民也进行了模式的创新,一季种植蔬菜,一季种植水稻,最终的结果是葫芦它的效益很高。我那次去,每亩收入已经达到六千多元。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可以达到千斤粮万元收入的效益。浙江的农民运用科技、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我们的传统农业,包括农业整个提优的问题。这个非常好。
听了省委赵书记的报告当中,感受很深。创新是灵魂,怎么样把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我觉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刚才管书记介绍的全部是农业的创新,可以说每项创新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天不必在意时间,我们畅所欲言,今天把事情谈透是我们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