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昨天报道说,4个年轻人一时兴起去钱塘江里比水性,结果其中一人再也没上来。死者34岁,安徽人,在杭州做油漆工。
这应该不是今年户外水域夺命的第一条新闻,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条。随着高温的来临,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新闻见报,尽管刊登了一次又一次,悲剧仍不见减少。为什么?
仔细看了下,发现近年来亡灵的身份惊人相似,以外来务工者居多。本地人熟知潮水凶险,外地人要么不知,要么虽然知道却心存侥幸,此一也。各类物价里,游泳票算是涨得比较厉害的一类,渐渐已成低收入人群无法问津的休闲运动,逼得他们去户外“落水”,此二也。
在网上GOOGLE了下,杭州市各大游泳馆的价格,根据场次不同,从5元到30元不等。其中,5元只见于浙大西溪校区游泳馆,还是早场,中场、晚场主流价格在15到20元之间。假设4个年轻人,每人花15元游一场泳,花费是60元。再假设他们是坐公交车来往的,没有月票的情况下,来回再加16元。也就是说,4个年轻人,去正规场所游个泳的话,预计将支出76元。这对4个白领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对4个油漆工来说,绝对不是笔小开支。
由此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钱塘江边一块块警告的牌子竖得也不算少了,还是会有人视而不见坚持下水。并非只是钱塘江,贴沙河、运河、中河、东河乃至西湖,只要是无人监管的时刻,总是会有人偷偷游泳,屡禁不止。在“相对高消费”与免费之间,在酷热与凉水之间,实在无法去苛责那些落水的人,为什么要做出如此看似愚蠢、“不讲公德”的选择。
如何破题?以我书生式的空想,各大游泳馆是否可以定期开设“外来务工人员专场”,在这专场中,将票价降到他们可以承受的地步。不过,游泳馆估计要讲了,你以为我们是在暴利时代啊?我们也有员工要养,也得自负盈亏啊,你不看看现在猪肉都已经是多少元一斤了?
没错,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只在水边立一块“此处严禁游泳”的牌子,是无法遏止住那么多年轻躯体对水的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