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一把遮阳伞,为在烈日下等待红灯的人们,带去阴凉。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举动,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对市民的关怀。
7月6日和7日,青年时报推出杭州《全城路口“行人遮阳伞”几乎为零》的报道:是否能在合适的路口,为骑车、走路的人安装一把遮阳伞?尽管此前上城区交警已率先在一些十字路口设置了8把遮阳伞,但要全面铺开,还需要更多城区、更多部门加入。
报道见报后,设置遮阳伞的倡议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赞同。□光昭阳
这两天过马路,有个现象很有趣:原来碰到红灯的时候,大家都会聚集在斑马线边沿,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聚着聚着,不知不觉人就往马路上“蔓延”过去了,碰到高峰期能占掉1/3条斑马线,戴红袖章的再三呼喝也没用。但是这几天你去看,人人均是老老实实缩在离斑马线远远的地方。为啥?头上有棵树呢。
记得前几年,湖墅路拓宽的时候,有市民写信给报社大声呼吁,路边的大树一定要想法保留下来。那标题至今仍有印象,叫做《行道树是穷人的空调》。何止是穷人的空调?那是所有行人的天然保护伞。
这两年杭州在飞速的成长中,道路越建越多越拓越宽,但是行道树的绿荫,在我印象中,却是渐渐少了。有些是因为道路拓宽后就没地方种植了,有些是因为刚刚种下,还来不及遮天蔽日,承担起保护伞功能。
以前杭州有几条马路,号称夏天一路走来不必打伞:它们是江城路、中山路、湖墅路、万松岭路、河坊街、解放路……现在报来报去还是这几条路,而且是越报越少了。假如从城市上空俯瞰杭城,我猜,肯定会发现一块接一块的“秃斑”。想起来,树是在给车腾地方呢。路宽了,就能多塞下几辆车,而汽车是有空调的,不怕晒,所以就不急着种树。
可是叫我看来,行驶在一条光秃秃的大马路上,躲在铁壳子里吞吐废气,与在一条浓荫路上慢慢塞车相比,实在也说不出哪个更高明些。而且,汽车其实也是需要打伞的,只不过它这把伞无影无形,先由石油织就,然后转化成废气。不但至为昂贵,还后患无穷。
城市越长越大了,人们越住越远了,出行不靠汽车不行了,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些客观事实,并不构成削减绿荫的理由。
造一辆汽车需要多少时间?现代工业流水线上,几分钟的事情。一棵树成材需要几年?老话说,“十年树木”,那就是10年左右。按照现在估价的通行惯例,越是天然生长、耗时越久的越是好东西。那汽车里,手工打造、需提前预约的劳斯莱斯算是最牛的了,造一辆也用不了10年,在我眼里,远不及江城路上一棵大树值钱。
如果有一天,这汽车能做到跟树似的,吸进去是二氧化碳,喷出来的是氧气,那我也认了。但是现在,我希望多种树,少开车。别为那一点廉价的便利,失去了更为珍贵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