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盛民,乡村农家乐的领路人
2007年07月1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本网记者 叶海
“没有经营农家乐的资源条件优势,可以考虑一下做豆腐、养鸡等农副产品加工、发展种养殖业,补充‘农家乐’的产业链”
“老罗,很多游客提议要在你家门前烧烤,你可以准备一些烧烤的工具嘛,要争取把农家乐做大做强,要把‘农家乐’发展成为‘乡村休闲中心’。”一个个子不高、有点“土气”的乡干部正与“山里人家”经营户罗文金交谈,商量如何做大农家乐。
那位乡干部就是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党委书记夏盛民。就是他,引领这里的村民走上农家乐致富路,也是他,改变了一个穷山村的命运,使一个原本不为世人所不识的小山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一举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魅力新农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农家乐”在艰苦求索中崛起
2004年11月4日,夏盛民刚走到七里乡党委书记这个岗位时,面对着的是偏僻的地理位置,乡村没有集体经济实体,矿产资源贫瘠,造纸厂关停、毛竹无销路、高山蔬菜效益不佳、外出务工钱难赚、农民没有致富骨干产业……在这样一个极其贫弱的山区乡,农村要脱贫,农民要致富,出路到底在哪里?带着这些思考,夏盛民开始了他的艰苦求索。回忆起那段时光,他对记者这么说道:“我每天后半夜都睡不着觉,七里老百姓的贫穷让我焦心呀。”
在夏盛民的努力协调下,石梁至七里的公路建成了,发展山区经济的动脉打通了。经过调研,夏盛民又感觉到七里有独特的小气候,生态环境独具魅力,他脑中储存的丰富信息突然变成一条金光闪闪的通路:用生态换钱袋,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农家乐?夏盛民大胆的思路引来一片否定,村里的人都往城市里跑,谁会这么“吃得空”到农村讲(玩)什么农家乐?试点村黄土岭村农民都抱怀疑态度,就连村党支部书记都说夏盛民犯傻了。
为了抓好农家乐,夏盛民下定决心,硬是扛着干部的不理解、老百姓的非议开始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走村访户,召开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一遍遍地反反复复的做工作。一个多月后,被夏盛民的热情和执着感动的5户党员干部和7户农民,虽然心中还有怀疑,但还是硬着头皮先干起来,对自家房子简单装修一下就准备营业了。
2005年的“五一”,七里乡黄土岭村“农家乐”终于正式开张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打破了山村的宁静,12户农家乐家家爆满,原先准备了七天的土鸡、土猪肉、野菜在头一天就吃完了。村支部书记当日算了算,在家干一天相当于在外面干一个月。实实在在的实惠,让村民立刻对这位新来的书记刮目相看。“五一”之后,再也没有人怀疑“农家乐”了,紧接着第二批“农家乐”国庆节开张,一批在外出务工人员也回村办起了“农家乐”。七里“农家乐”就这样一步步地火起来了。
千方百计做好宣传打品牌
“要想叫响农家乐之乡,必须打造好‘七里农家乐’品牌形象。”夏盛民介绍说,做大做强“七里农家乐”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两年来,夏盛民带领着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大力加强农家乐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经营理念、服务方式、无序竞争等问题,把“七里农家乐”推出山门,实现由品牌向名牌的跨越。
为打响品牌,团干部出身的夏盛民千方百计、见缝插针,做足了宣传功夫,先后在《浙江日报》、《衢州日报》、《衢州信息港》等媒体上进行宣传,连乡村干部的手机也统一换上“七里农家乐”彩铃。
2006年4月份,夏盛民又提出评选“七里农家旅游形象大使”的时候,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却议论纷纷,“实实在在做点生意,学电视上搞什么选美哩!头脑热了!”面对这些,夏盛民只是付之一笑:“他们会理解的。”他思考的是如何一方面教育村民,一方面多办实事、好事,让村民成为改革开放成果和“农家乐”品牌建设利益的直接受益者。为此,他经常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像村民小组长一样做着最基层、最琐碎的工作。果然,形象大使评选活动一经推出,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断被媒体报道,收到了很好的免费宣传效应,游客猛增。
为提升品牌,在夏盛民的指导下,七里乡还先后出台了《农家乐星级管理办法》,按照标准给七里“农家乐”经营户挂上星级牌,为全省农家乐旅游管理标准的出台提供了实践依据。不仅如此,“七里农家乐”还实行了乡镇干部兼职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并催生了农家乐合作社,促动了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市场化经营模式的产生。正因为行之有效地规范化管理,“七里农家乐”的发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成为一朵远近闻名的乡村奇葩。
农户盛赞他是我们的领路人
在七里乡政府你可能找不到夏盛民,可是在黄土岭村你却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在黄土岭村度过,或者走村访户了解农家乐户经营情况、或者接待游客。“我们就当作天天来旅游嘛”,如果有村民或者游客为他们叹苦,这一句话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黄土岭村“农家乐”经营户赖月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把夏书记当作我们的大哥来看待,虽然他年龄比我小,但是他对待我们这些农家乐经营户就像大哥一样时刻操心、时刻关照,是我们农家乐经营户的贴心人,是我们七里乡农家乐的领路人。”
农家乐的出现,使七里乡的腌塘变鱼塘、菜地变景点、荒山变绿金、石林变公园、道路变景观、农家变旅社、农民变老板。有一串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04年七里乡黄土岭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80元,200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到了5200元,2006年的人均纯收入超10000元。短短两年时间,七里“农家乐”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自主经营的58家和一家投资2000余万元的旅游宾馆龙潭山庄,有580张床位,从业人员296人,年接待量16.8万人次,带动高山蔬菜、毛竹加工、竹笋等农产品销售280万元。
七里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成为受到业界关注的“七里现象”和值得同行借鉴的“七里模式”。夏盛民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工业企业,要比高楼、比富裕我们都与其它村相差甚远。但我们有“三个第一”:一是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最大,二是首先制订了“农家乐”星级评比标准,三是唯一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乡。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叶海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