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7日讯
从简单的建筑脚手架到柔软如棉的竹纤维,从挖竹卖笋到竹海农家乐,浙江安吉--一个发展优势不明显的山区县,依靠竿竿翠竹将资源转化成优势产业,发展出了高效可循环的竹产业,鼓起了老百姓的腰包。
资源小县创造全国20%竹业产值
“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用这句话形容安吉的万顷竹海并不为过。安吉自古就以盛产毛竹闻名于世。县内现有竹林面积105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5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安吉人深知,翠竹就是安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吉的经济要发展,安吉人要致富就要在竹子上动脑筋。循着这样的思路,安吉努力把竹子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精心培育一产、开放壮大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的竹产业发展新路子。
2006年,全县笋竹加工企业达2000多家,笋竹加工产品达10个系列5000多种,竹产业总产值达到70.16亿元,资源产值达到5.5亿元。“安吉用不到国内2%的竹类资源创造了全国竹业总产值20%。”安吉县林业局副局长陈林泉骄傲地说。
打造竹产业链,把竹子“吃干榨尽”
全国有30个竹乡,何以安吉的竹经济能够壮大?“人家是吃资源,我们是做产业。”原安吉县林业局局长兰林富一语道出安吉竹经济发展壮大的秘诀: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安吉通过大力培育竹林,竹类资源总量已相当可观,但竹农并没有因此而富起来。“那时候,安吉的竹子能做什么?运到上海做建筑用的脚手架,100斤才8块钱。”兰林富说。原始的育竹卖竹,不仅产品附加值低,而且销路有限。提高竹子的附加值,让丰富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效益,安吉人将目光放到了生产竹加工品上。
1997年,安吉举办了首届竹文化节,当时一位专家说:“安吉的竹产业要发展,应该在竹子的深加工上下功夫。”这句话被现场一名叫毛才清的青年听到了,之后他同科研院所合作,经过3年的努力,在全国率先研发出竹纤维产品,使竹子制成衣服的梦想得以实现。
“竹纤维的研制成功,使现在中国总产值几百亿的竹产业与几万亿产值的纺织工业搭起一座桥。”毛才清说。
安吉圣氏生物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通过科技创新,从竹叶中提取“竹叶黄酮”。这种天然生物黄酮现在的市场价已卖到60万元/吨。据圣氏生物的工作人员介绍,提取1吨“竹叶黄酮”需要消耗竹叶60吨左右,而每吨竹叶价格仅4000元,提取“竹叶黄酮”使竹叶的附加值提高了2.5倍。
据了解,自1996年以来,安吉的竹加工企业已经相继开发出了竹叶黄酮系列产品、竹叶抗氧化剂、竹纤维等新产品34个,使竹资源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安吉还突出“全竹利用”、“高效利用”的思路,推进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加大了竹废料的开发利用,变废为宝,使竹产业真正成为高效可循环的产业。
安吉丰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林学院进行了紧密合作,将窑内煅烧竹炭时流出的一种废水通过科技嫁接变成液态肥,每吨卖到7万元。以前废弃无用的竹屑也因为竹屑板的研制成功而价格见涨。“现在竹屑的价格快和煤炭的价格相当了。”陈林泉说。
一条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竹产业链在安吉成形,一根竹子从竹鞭、竹竿、竹枝、竹梢、竹叶和竹屑均能得到有效利用,附加值高达60多元。陈林泉笑言:“安吉人把竹子吃干榨尽了。”
高效竹产业,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安吉竹产业的高效循环发展,受益最大的是当地百姓。中国民间有养儿防老传统思想,而安吉却流传这样的说法:“多生一个儿,不如多育五亩竹”。
“现在安吉的竹价是全国最高的,竹农们的收入自然就高了。”陈林泉说。“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31元,就靠着竹子,全县农民平均增收4884.7元。”安吉县县委书记唐中祥说。
安吉还对国内其他竹产地起到辐射作用,让那里的老百姓成为安吉竹经济的受益者。据统计,现在安吉每年要消耗竹材1.1亿支,而安吉当地产量仅有2700万支,也就是说有75%左右的竹子要从外地进。“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到江西、福建、广西等竹资源丰富地,建立竹原料粗加工基地。”陈林泉说。
据统计,安吉全县有50多家企业、3000多人活跃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省合作开发竹产业,已建立原料基地50多万亩,投资总额3750万元,年产值14949万元。
高效环保的竹产业还造就了安吉的绿水青山,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6月,安吉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全国生态县”。万顷竹海使安吉成为旅游胜地,“大竹海、生态游、农家乐”成了安吉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2006年,该县竹业旅游收入达到5.6亿元,游客数量达到320多万,而且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
旅游业的发展乐坏了这里的百姓,“农家乐”让安吉人尝到甜头。安吉县大溪村的翁建英一家从2000年开始经营“农家乐”,年收入从原来的1万多元达到现在的30多万元,不仅自己建了房,还有了别墅。“和以前比,现在简直在天上。”翁建英说,“2000年,我向银行贷了19万元,不到两年就还上了。”
在安吉,像翁建英这样依靠旅游发家的农户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