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4日讯
他们在做城里人没完成的事——给垃圾分类,重新利用,完成资源循环;极个别人也成为城里人眼里“收、拾、偷”不分的治安隐患。拾荒者队伍的管理,已成为城市管理一个棘手的新课题
尽管7月的天热浪袭人,但河南人翟学青还是特意来到富阳金秋北路北侧的工地上。“我想亲眼看看这里的场地合不合适,车辆进出方不方便。”望着刚刚建造完成的10幢整齐的平房,翟学青的语气中既疑惑又充满了期待。
今年6月,富阳市着手为拾荒者统一建造住房,在杭州率先推行拾荒者“集中居住、集中管理”模式。
如今,一期占地30亩,可容纳100户拾荒者的集居住房已经全面完工。再过几天,像翟学青一样分散居住在城区各个角落的“垃圾王”们就将正式入住。
拾荒者:
一群被另眼相看的“环保工作者”
在富阳春秋北路水果市场旁的一块空地上,18岁的安徽姑娘小张站在层层叠叠的废品中,忙着过秤装车。小张家是专收废旧塑料、编织袋等废旧品的。
由于市民普遍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被丢弃在垃圾桶里的塑料经常和容易腐烂的垃圾混合在一起。于是,小张这个用石棉瓦、木板和塑料布搭成的“家”,便成了这些可回收垃圾的第一道分拣站。
“一个月要收好几吨废品。”小张说,破烂是她们一家的生计,一年收入万余元。尽管来富阳“捡”垃圾的7个年头里,小张一家艰辛的生活着,他们的存在让每年数十万吨的废弃塑料得以重新利用。然而,他们的努力似乎并不招周围人的肯定。“太脏了,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一到夏天满是苍蝇。”住在附近的一位大妈就对此颇有微辞。
调查显示,富阳城区有较大规模拾荒收旧集中地约10余个,拾荒者有488户1355人。城西、金桥、后周、巨利等城郊接合部往往被拾荒者看好,有的散住在村民的出租房里,有的则在空地、甚至在田边搭个简易棚就开始经营。
“他们在做城里人没完成的事——给垃圾分类,重新利用,完成资源循环。”在富阳市城管执法局调研员董木根眼里,拾荒者成了一群被另眼相看的“环保工作者”——一方面拾荒者通过劳动和智慧试图摆脱贫困、维持家庭生计,且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垃圾分类、方便居民“卖废”等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外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不仅在城区四处流动,乱扒乱翻垃圾箱,影响市容,有些人还收、拾、偷不分,已经成为城市脏、乱、差和治安隐患的一大源头。
集中居住:
有望破解环境与治安的困局
记者在拾荒者集居地施工现场看到,每10户连成一幢,共100套住房已经初步完成,门窗、管线和铺浇地面等工作都已完成。
现场的一位施工者说,拾荒者集居点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每套住房都是“一厨一卫”的样式,面积约25平方米左右。水电及卫生设施一应俱全,每套住房还预留了有线电视的接口。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集居点建设在每套住房前留出了40平方米的空地,以堆放废旧物品。
100套居住房和总数488户拾荒收旧人员相比,存在着差距。有关负责人说,目前,二期仍有50亩土地待建,将根据实施后的具体情况再作研究。但是,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一是规范管理,二是适当控制拾荒人群,以实现城市居民居住区和拾荒收旧作业区、经营区的分离,做到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经营,规范从业人员。
“我们希望通过比市区出租房更低的价格和更完善的设施,希望拾荒者主动来住。”据介绍,按照事先规划,集居点采取“自愿”的原则,不设门槛面对所有登记在册的拾荒者开放,并对入住的拾荒者适当收取租金。在前期管理模式较为成熟后,执法局也计划将集居地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
隐患丛生:
拾荒者管理何去何从?
经过一段时间挨家挨户的动员,这几天,富阳市城管执法局的接待处里不时有拾荒者前来咨询入住日期,但这并不能让负责此事的董木根不安的心情放松下来。
在决策之前,富阳市城管执法局曾前往嘉善等地进行考察。董木根说,对拾荒者的管理,嘉善、余杭、临安等地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但也出现了拾荒者质疑收费过高、市场被企业垄断等问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这群人员中的帮派意识比较严重,每五到十户便有自己的一个小头目。”董木根强调说。
据调查,富阳市的拾荒者分别来自安徽、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他们一般以来源地区或者家族为一个小群体居住在一起,一旦利益受到侵害便容易引起群体性的冲突。“原本分开居住,还不容易产生冲突,如果集中居住后,争抢废品怎么办?”
此外,“房租该收多少?拾荒者能否承受?”“地处城郊,拾荒者是否愿意前往?”“推向市场后,会不会引起混乱?”等等,随着正式入住时间的临近,众多问题一并摆在了富阳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的面前。
这套全新的管理模式该如何操作?拾荒者管理之路何去何从?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与本报大众热线联系:8510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