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表示,根据人流量和损耗程度,重新投放谦让牌数量会控制一下,并定时更新。当然,谦让牌只是一个载体,引起社会关于斑马线礼让讨论和关注。关于谦让牌活动,中队会继续深入展开,更好营造人车互让的氛围。
从随机采访一些市民来看,谦让牌新推出之时有过一定作用,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就不理想,遭人冷遇。
墅园旁边开建筑安全用品店的王女士一语道破,“使用率高了,知道人就多,没什么人用,才会渐渐被人拿走不还的,折射市民素质,也看出‘举牌过马路’效果不明显。”
一位俞先生也说,光让行人举着谦让牌过马路,是永远不能制止那些“快车手”的。
乏人问津是根本原因
对谦让牌的消逝,杭州市交警支队有关人士说,对斑马线宣传、管理,基层大队各有各招。拱墅交警推出的谦让牌,初衷是为了减少斑马线事故发生,方便老人、小孩过马路。当然,谦让牌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在一些不适宜安装父子信号灯的路段上,它的社会意义比实践意义更大,意在于倡导文明礼让,通过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形成文明礼让的氛围。
杭州市政协委员黄炳元在他的博客中曾对谦让牌做过点评,他说:谦让牌其实只是小学生小黄帽的延伸和扩展……谦让牌不能起到封建朝廷命官“回避牌”的作用,“回避牌”是有“威严”的,而谦让牌的威严最终必须通过处罚来实现。
一位交通方面专家说,“举牌”过路,靠道义,考验人的素质。斑马线具有法律制约,谦让牌属道德约束,斑马线解决不了人车谦让的问题,法律都约束不了,这是眼下现状,更何况依靠道德力量。
和几位其他辖区交警谈起“谦让牌”。江干区一位交警说,他们曾考察过“平安之家”,打算在辖区内推广,但发现其预期效果不明显,在防盗、维护上,还要专门投入人力、财力,在警力紧张情况下,这么做不太现实。下城区一位交警则表示,谦让牌在提醒司机注意礼让行人时有一定帮助,但这项活动要长期坚持下去,效果才会明显。
大家认为,就时下交通环境而言,应该采取软硬兼施的管理手段,设置科学交通设施,强调人车分离,比如一些斑马线前安装了父子灯,管理效益比较好。同时,加强交通文明礼让的宣传,提升司机自觉性。
专家也说,交通谦让,是双方的,人车相让应当先从车做起。管好车,应该制定一些文明礼让规则,依靠处罚等手段强化,还必须严管行人,完善交通设施投入,让行人的权利得到保障,效益要更明显更长远。(2510301)(感谢冯先生提供线索)
●编后
冷遇背后是谦让的缺失
听到谦让牌接近“覆没”的消息,既惊愕,又多少有些意料中的感觉。
现在看来,从推出开始就颇有争议的谦让牌,最大的贡献是给大家灌输了一种概念:汽车过斑马线要礼让行人。尽管这一点在2004年5月起施行的《道路交通法》上已有明确规定。
曾经,有人说,斑马线本来就是行人过马路用的,为什么还要举个牌子“乞求”司机礼让?也有人说,谁都知道路权的概念,但真正礼让的司机有多少呢,所以有个牌子提醒提醒也是不错的。
在谦让牌上路后,本报曾经联合公交司机推出过汽车礼让行人的“笑脸娃娃”行动,因为我们认为车让人的主动权在司机脚下。在谦让牌的基础上,“笑脸娃娃”再次给司机强化了礼让的观念。但谦让牌也好,笑脸娃娃也好,这些小小的载体都是一时的,承载不了改变司机素质这么大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谦让牌冷遇的背后,根本上是谦让精神的缺失。谦让精神的缺失,除了社会教化,还得有严格管理来支撑。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多少人多少媒体都谈到香港良好的交通秩序,这背后肯定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一贯以来坚持不懈地严格管理。
最终的改变,必定需要一个长长的过程。
所以,谦让牌“社会意义大于实践意义”。现在,它完成了使命。至于更深层次的作用,需要别的手段来强化了。
●相关链接
(一)
去年11月,“谦让牌”推出后,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思考。百度一下“谦让牌”,找到相关网页约4320篇,网络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2007杭州生活品质·平安生活的20个典型评选中,“交通谦让牌”推选为典型活动。
(二)
行人是交通事故中受伤害最严重的,今年上半年,发生在人行横道上的死亡事故,全省处于上升趋势,有67人倒在了斑马线上。据统计,杭州上半年,涉及斑马线上死亡事故约1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