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本金翻了几倍的人不在少数,我相信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信心的人更愿意选择离开后自己来做。”李淞自信地说,按照这波行情的走势,即使只有很少的本金,有能力的人同样可以抓住机遇提前让自己致富。
而在价值投资为主导的行情里,李淞认为获利丰厚并不意味着每天盯着行情辛苦地做短线,“选股上不需要特立独行、别出心裁,先寻找有潜力的行业,再从中寻找龙头股。”讲起手上的股票,他坦言自己买入的股票价格大多数在30元以上,个别回调一下也在25元以上,“5月30日这波调整以来,很多股票都经历了拦腰对折的情况,但是从那些高价股的图形看,下跌幅度不超过10%。足以显示主流机构的成功价值投资理念。”
“股价涨得高了,说明市场的认同度高,通常也是个好公司,作为投资者应该顺势而为,做一个市场的追随着,而不是倡导者。”
分析师行业有点像围城
但是当“前辈”们纷纷淡出公众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股民淡忘;新生代的证券分析师们也在寻找机会崛起。证券分析师这个行业也颇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要进来,富有戏剧性。
“你就当我想通了,人也变得懒了。”另一位选择隐退“江湖”的知名证券分析师这样说。他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每天不停地接到咨询电话、晚上没得休息还得写分析文章和做节目,“太累了,忽然想休息了。出名不再是我所需要的,身体最重要。”
一时之间,杭州第一代分析师中,如今只有国金投资首席分析师宣震还坚持着,第二代分析师中甚至有人退出了。“但是不用担心后继无人,有人在获得一定知名度后转投私募,自然也会有新的面孔出现。现在第三代已经冒出来了。”宣震说。
谈及老一代分析师退下来的去向问题,原浙江证券老总李训肯定地说:“不可能会完全退休不再做股票,都在选择自己做或者帮助别人管理资金,收入也不菲。”他分析,选择在牛市集体隐退,很多人的想法是“见好就收”,而且分析师的收入并不高,在李训看来,年底4500点是看得见的,5000点也不是不可能,在这个行情里显然自己做股票收益更加可观。
“人各有志,但是也根本不用担心新一代接不上去,证券分析师这个职业在年轻人看来也有它的诱人之处:如行业收入比较稳定;为别人分析行情还会带来成就感;获得知名度等。”
充裕的民间资金成私募沃土
正如李训所言,很多退下来的证券分析师不可能选择远离股市,转投私募几乎是共识,但是同样的,在浙江,私募依然是神秘且“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和深圳、上海等地的私募普遍阳光化的氛围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民间资金充裕的浙江,私募基金依然如此“原始”而“晦涩”呢?一位转投私募的证券分析师这样解释:“深圳等地私募要公开借助信托,是为了更好地募集资金;但是浙江的私募根本不存在资金困扰;有一定知名度和‘口碑’的证券分析师转投私募,更不用愁资金问题,对他们而言,低调安心安全地赚钱才是最迫切的,高调公开反而会受到更多的监管牵制。毕竟现在私募依然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没有正名。”他分析,通过信托私募还受到信托公司的诸多制约,如“5·30”大跌以来就有信托私募在信托公司的强制下平仓出局的。自由而有些“原始”的浙江私募虽然游走在制度之外,却相对“自由”。
记者询问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的到来是否引起浙江民间资金的新一轮分配和抢夺?他坚决摇头:“充裕的浙江民间资金根本不存在竞争问题。而且因为不公开,资金也没有‘货比三家’的条件,只能通过熟人介绍,业绩好则‘口碑相传’,托管资金自然也随之越滚越大。”
李训也认为省内民间资金充裕是私募发展的沃土,“现在最赚钱的是股票,其次才是基金、债券,借贷已经排到了最后面,资本是趋利的,这意味着原先地下充裕的民间借贷资金都将成为私募资金的源头。”
但是,凭业绩和口碑说话的“江湖”,机遇和风险同在,如果业绩不行,资金自然会改投他道,很快被市场淘汰。从收入固定、形象不错的“证券分析师”变身为“私募基金经理”,除了建立在对自己水平的充分自信上,还需要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