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3日讯
“在洋人的土地上,做洋人的老板,收购洋人的企业,赚洋人的钱。”在昨天由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外经贸厅新闻发言人陈如昉引用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话,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
浙江企业长袖善舞,这也体现在国际舞台上。截至6月底,全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已达2809家,投资总额16.4亿美元,中方投资13亿美元;境内主体数和境外机构数居全国第一。这份刚出炉的报告旨在对浙江企业境外投资情况进行摸底并有效监测运行,从中,我们也可以触摸到活跃浙商的投资动向。
NO.1从专业市场到资本运作
浙籍跨国公司大量涌现
聚焦:在世界机械制造的王国——德国鲁尔工业区建立研发中心,聘用德国专家,研发新产品,再拿到国内生产,位于萧山的佳力科技通过“脑库”资源取得行业内的主导权,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德国成立跨国研发机构的首创者。
在浙江,这种海外拓市的消息我们并不陌生。在不断累积资本实力的同时,到境外创业的浙江民企借助资本技术手段,逐步转向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等实体性投资。继2005年成功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意大利Benelli(贝纳利)公司后,钱江集团又进行了增资,将其建设成进军欧美高端市场的基地。纳爱斯集团通过收购一举获得了3家香港日化企业的知名品牌。浙江籍的跨国公司初具雏形。
解读:我省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大大增强。2007年上半年,我省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单个项目规模明显提高,总投资1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5个,中方投资达1.47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4.5%。
嗅着财富的味儿,浙企触角也越伸越远。截至6月底,我省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是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分别占境外机构总数的83.6%和总投资的83.8%。
NO.2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式规模开发
“块状经济”有了海外版
聚焦:在美丽的泰国东部海岸,一家“泰国罗勇工业园”成为该区蓬勃发展的标志。由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该园区是商务部确定的首批中国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中国企业赴泰国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目前已有10家企业完成入园签约。
在北边的俄罗斯,康奈集团参与投资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也向广大企业敞开大门,计划吸引20家制鞋企业、10家服装企业和30家家具企业进驻。
解读:块状经济集群化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走出去创办海外工业园的过程中,该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企业正从企业、产品单打独斗‘走出去’发展到集群式规模开发。”据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分析,通过境外工业园的模式,企业在合作区集聚,可以有序开展经营和共同发展。
在走出去的二十多年中,投资途径逐渐多样化。早期刚迈开步伐的浙商多采取设立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的传统形式,现在发展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多种新形式。今年以来,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到资源集聚地投建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一些企业登陆新加坡、美国的股票市场,成长得很快。
NO.3 “浙江制造”原产地多元化
用全球视野配置资源
聚焦:计划总投资5000万美元,浙江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进行纺织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贸易,之后这些“浙江制造”将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今年上半年,我省纺织行业就设立36个对外直接投资项目。
“一方面可利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能实现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合理规避贸易壁垒,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浙江越美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解读:我省传统优势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产品面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通过“走出去”,实现了原产地多元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转移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腾笼换鸟”,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避开了贸易壁垒,获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资源和投资渠道的匮乏,“走出去”企业在领域上不断拓宽。目前已有浙江新洲、台州华天、杭州天和家具、宁波华洲矿业、温州广寿等8家企业分别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加蓬、朝鲜、阿根廷等投资森林采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他们大手笔投资的,包含了世界各地“含金量”很高的煤、铁矿及石油、天然气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