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3日讯
“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的销售额同比减少3380万元,下降了近50%!”平阳县出口大户浙江侨信皮革有限公司负责人近日向记者诉苦。另一制革产品出口大户浙江远东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年该公司将至少减少600—2000万元的利润。
俗话说: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温州市国税局近日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税收数据同样印证了皮革行业的发展隐忧。据统计,温州市国税系统上半年共组织税收收入81.67亿元,同比增长24.15%,增收15.89亿元。最能体现温州经济特色的鞋业、服装、电器、眼镜、印刷、塑编、阀门、制笔、锁具、合成革、猪皮革、打火机、汽摩配、化工、通信设备、饮料制造等十六个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714.59亿元,同比增长17.29%;入库税收30.05亿元,同比增长14.22%。其中增收额在千万元以上且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的行业有阀门、眼镜、锁具等三个行业,增收7778万元,而出现负增长的两个行业分别是合成革、猪皮革两个行业。其中合成革行业入库税收15579万元,同比下降1.9%,减收302万元;猪皮革行业上半年入库税收9019万元,同比下降0.88%,减收80万元。
遭遇发展瓶颈事出有因
皮革业是温州的传统工业,也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拥有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达40多万人。“要合成革,到温州去”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口头禅。但是,随着皮革业的迅猛发展,遭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也不断。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等因素正在日益显现和放大皮革行业的诸多隐忧。
以制革业最发达的平阳县为例,顶峰时该行业的税收收入曾一度占到了该县税收收入的50%。但辉煌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代价,制革业在加快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由于其落后设备、技术及工艺,极大地浪费了资源,牺牲了环境。为了加大环境治理,该县去年以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对制革行业进行全面停产治污整顿和新企业重组,企业由162家减少至39家,转鼓(主要生产设备)由3000多只削减至500只,该县制革生产总值减少近5倍。
今年7月1日,国家对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其中皮革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被取消,皮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这无疑对正处在困境中的制革业又是沉重一击。侨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来国内猪肉涨价,现在国家又出台退税政策,原来成品猪皮出口售价为每尺0.54美元,现在则要涨到0.66美元才能保住原来的利润。如果价格上涨,部分客户可能会转向中国台湾或印度求购,大部分制革企业短期内销售额肯定会大幅下降。如果再加上近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同行之间的相互压价等因素,皮革业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涵养税源助推行业重新崛起
针对皮革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温州国税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涵养税源,为企业排忧解难,力助皮革行业重新崛起。国税干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开展税收服务月活动,分片召开皮革企业座谈会,倾听企业的呼声,先后走访了50多家皮革行业重点企业,现场解决企业纳税疑点、难点问题,记录企业的建议10多条。并通过税收业务服务队、政策公告会等多种形式向企业送达最新的税收政策。在行业税收管理上,针对行业状况,制定了皮革行业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包括行业管理基本流程、纳税宣传和辅导、户籍管理实地审核、建立指标预警体系等,通过采集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预警线、成本构成分析、原辅材料年度盘存情况等数据信息,建立成本比例构成预警率、税负率预警率、产能预警率以及动力消耗、排污等预警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
此外,温州市国税局每月推出合成革、猪皮革、鞋业三个特色行业税收收入10强排行榜,并对销售收入、税负率、税收与经济的弹性系数等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定期分送市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经济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全市皮革行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该市国税部门还向温州市政府建议采取措施保持全市皮革行业稳定发展。就出口退税率调低,国税部门及时提出了控制经营风险、降低成本费用、优化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增强国际议价能力、转变贸易方式、开拓国内市场等建议。
记者了解到,温州皮革企业眼下正积极采取措施,沉着应对行业发展困境。针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同时延长产业加工链,将进料加工贸易转变为符合免税政策的深加工结转。针对原材料涨价,企业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压缩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此外,通过谈判加强价格协商,提高议价能力,调高合同单价,通过市场调剂和转移风险。针对汇率变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浙江远东皮革有限公司等,采取出口押汇、商票贴现、远期结汇等国际结算业务规避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