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3日讯 昨天下午,嵊州市黄泽镇胡宅村菜农张湘华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提醒他注意10亩大棚蔬菜的浇灌工作。
与张湘华同时收到短信的,还有嵊州市另外1000多户菜农。发短信人裘列群为嵊州市蔬菜类“农技大师”,负责常年为菜农们提供“保姆式”服务。如今,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嵊州,从事粮食、苗木、家畜等12个门类的当地4.8万户农户,均对应有一位“农技大师”的服务。
12位“农技大师”是从嵊州农技推广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2003年起,嵊州将分散在全市农业、林业、畜牧等领域的农技人员,按照12大主导产业重新进行编组,将每年考核成绩第一名的聘为“农技大师”。其职责包括联系指导大户,农业企业增产增收,依托“农民信箱”这一网络平台,发布技术、市场等信息。
制度推出第一年,嵊州市重奖“农技大师”,对前5名分别奖励1万元至3万元。“农技大师”们的薪金超过了农业局长,这条刺激性的消息传遍当地。该市农业局长王益明却坦言,让业绩突出的农技人员“名利双收”,正是实行此项制度的目的。
王益明表示,在农技推广队伍中引入“赛马”机制,不仅解决了农技队伍涣散、服务能力削弱等问题,避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也适应了当前农村种养项目越来越多、农民对新种养技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形势。
记者了解到,嵊州的农技推广队伍很庞大,共有500多人,每年人头经费支出就达1800多万元。但在农业多种经营的形势下,这支队伍因年龄、知识结构的老化,对农业的增产增收意义甚微,以前经常“走山头、跑田头”的农技人员也与农民日渐疏远。
“农技大师”制度的实行,如今已引发“鲶鱼效应”。去年,嵊州市就有137位农技员要求报名参加为农服务考核,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力争成为“农技大师”。去年,137位农技员仅上门指导农户就达7700多次。
在对去年结果的考评中,两位“农技大师”今年悄然落榜,这可看成是农技队伍内部激烈竞争的结果。王益明透露,他们对农技人员的考核完全根据其联系农户的增产增收数、服务对象及次数多少、农民对农技员服务态度打分等情况进行综合计算。
对农技队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服务方式的改变,最终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据悉,去年“农技大师”和农技员联系的686户大户,产值增加的有621户,共增产6187万元,人均增收达3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