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6日讯
菜农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总跟辛苦劳累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人会觉得,菜农的世界苍白而没有方向,然而,当你走近“种菜部落”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菜农的追求、忧虑与憧憬——他们的内心同样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
简单的愿望
虽然收入微薄,有时还会遭受生活的冷遇,但记者遇到的每个菜农都昂扬向上,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更多的是不懈的追求和美好的企盼。
想买两个变形金刚
57岁的文成黄坦菜农黄堂娜与妻子一起在瓯海区新桥街道西湖村种菜,平时难得回家。他的两个女儿各自给他添了个外孙。两个女儿多次捎信来,叫老两口常回家看看,抱抱孙子。黄堂娜何尝不想回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然而种菜卖菜没有白天黑夜,也不可能有休息天,因为田里的菜在生长,需要施肥、除虫和浇水,长出来的蔬菜也必须天天收割运往交易市场,农时不能耽搁。最紧要的是,花了这么大的本钱和心血,收入本来就微薄,如果一耽搁,就会蚀掉老本。所以,即便过年过节,黄堂娜也无法回家。
黄堂娜一直务农,识字不多,他从电视上看到有种给小孩子玩的东西叫“变形金刚”,于是一直想积攒点钱,抽空上商场买两个回来,托人捎给老家的两个小外孙。但一听这东西要几百元,心里又直打鼓,手头这点钱还要购买化肥和农药,如果全花出去了,可就没了应急的钱了。
不单为这个,黄堂娜觉得,自己欠女儿和小外孙很多。
盼了四年“衣锦荣归”
当初来温州承包菜田时,盼望着能在几年里发点财,回家孝敬年迈的双亲,也可在村人面前炫耀自己有了出息,可这愿望4年了还没实现。在瓯海区丽岙镇种菜的四川广元人向金聪,显得有些无奈。
向金聪是个三十刚出头的小伙子,4年前,一名在丽岙镇种菜的老乡回家,说起这边的创业情况,让他动了心,于是他就跟着老乡来了。没料想,种菜会这么费时、辛苦,起先真想打退堂鼓,但开弓哪有回头箭,向金聪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常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但是因为年轻,花费也大,他几年下来没存下多少积蓄。
向金聪说自己承包的菜田近期遇上干旱,生长不是很好,待下半年雨水充沛了,产量肯定会大增。到时候有了好收成,准备回家一趟,也孝敬一下双亲。已多年没见面了,也不知老人家身体如何?迫近的忧虑
菜农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土地是菜农赖以生存的资本。土地给他们带来收成和喜悦,有时也带来忧郁和焦虑。
着急种菜没绝招
“种菜部落”中的菜农,几乎全部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好些人真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他们在一线基地种的大都是小青菜、空心菜、茄子、西红柿、豇豆、丝瓜之类的普通品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类菜,技术含量很低,几乎没一个菜农会种上档次的宾馆菜。就连现在广泛应用的大棚技术,也是在所在地政府部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才能得以完成,平时喷洒的高效无毒低残留农药,也需农技人员手把手教会后才能操作。激烈的市场竞争,让菜农们感受到空前的压力。
这些年,外地的高科技种菜技术迅猛发展,就连大西北的甘肃、宁夏等地也走上了科技化种菜的路子,使得这些地方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调运到我市。而我们的菜农,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老技术老经验,这种现状让人深思。
菜农们更担忧的是,因为没有绝招,自己会种的人家也会种,有一天菜田可能会被别人承包,失土,就意味着失业呀!
指望风调雨顺天
俗话说:“种田人靠雨水,生意人好张嘴。”风调雨顺对菜农实在重要。
前几年的“桑美”、“碧利斯”等台风,几乎使全部菜田毁于一旦。近段时间的连续晴热高温,各地又普遍缺水,灌溉成了大问题,蔬菜产量锐减。
青年菜农雷洪志去年夏秋两季种了12亩大类菜,当丰收在望时,台风接二连三地刮来,他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蔬菜淹没在田里,一年的收入全部泡汤。
有了这次教训,今年他采用隔时播种法,化整为零分阶段种植蔬菜,将蔬菜成熟期分散开来,这样就是遇到强台风和暴雨,损失的也仅是一部分。
一线基地的菜农,现在大多数采用雷洪志这种播种办法。
最怕无地无所依
菜农们更担忧的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郊接合部的菜田正在不断地被征用,一座座崭新的楼房出现在原有的菜田上。对菜农们来说,这忧虑最为深重。
瓯海区娄桥街道的娄桥村河东路菜农屋里住着17户菜农,分别来自泰顺、文成县和福建、江西等地。他们反映,前几年他们承包的菜田较多,现在平均每户仅承包到六七亩,再过几年可能就没田可包了。城市建设是件大好事,但他们却没菜田可种了,往后能干些什么呢?
这种忧虑,大概只有同为菜农,才能感同身受。美丽的憧憬
走近菜农,才真正知道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憧憬。
菜农的憧憬像天上的云彩,也许飘缈,但绚烂多姿。
讨个好妻子
头戴斗笠,脚穿高筒靴,29岁的林其仁一边给菜畦喷水,一边与记者交谈。炙热的阳光透过塑料大棚,烤得人全身滚烫滚烫。
这位来自福建寿宁的菜农是个高中毕业生,通过书本自学种菜技术后,来温州承包了菜田。他的最大愿望是,通过种菜赚些钱,改变自己的命运,能讨上一个妻子。
林其仁说,想通过婚姻介绍所找个女友,只要心地好就行,其他条件无所谓。如果愿意一起种菜,那是最理想的。因为,周围的菜农都是夫妻双双上菜园,有妻子帮衬,总是件好事。
教育好儿子
在瓯海区丽岙镇种菜的单大田有儿女两个,大女儿今年17岁,已初中毕业,现在菜棚里种菜,下半年准备回安徽老家读高中。儿子现在丽岙读小学,后年开始上初中。大女儿回老家读书可省些钱,可单大田不再希望儿子回去读初中,因为怕儿子没人管教。然而,在温州读书费用又大得多,而自己收入有限,这是个问题。
单大田今年承包了10亩菜田,打算明年再承包五六亩,那样子虽然辛苦,但好歹会增加些收入。他说,儿女们读书要紧,自己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只要干得动,没什么可说的。
再苦再累,指望着儿子的前程。单大田像天下所有父亲一样,舐犊情深。
盖座新房子
夫妻双双同舟共济,不但其乐融融,还能找到更大的商机。来自衢州的陈大银夫妻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陈大银一直在瓯海梧田南村一带种菜。一次将蔬菜拉到交易市场销售时,深感这样不但累人,菜价又贱,他想,何不直接去农贸市场或租或买个摊位销售自家蔬菜,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他在水心一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将老家的妻子接到温州,自己种菜,妻子卖菜。夫妻俩这一做法,曾得到市政府副食品办的肯定。
门路对头了,赚钱自然比别的菜农多,夫妻俩已在老家买了地基,准备再攒几年钱,回家盖座新房子。
结束语
“种菜部落”的菜农,同样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细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换来千家万户“菜篮子”的丰足。面对这近5000人的群体,记者近距离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的只是菜农生活的“摹本”。希望从这简单的白描里,让城市里的人,让温州人,了解他们与我们一样,为了生活而奔忙努力,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快乐憧憬。我们都一样,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们,值得我们去理解,也应该获得我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