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谦让牌没人举了,闯马路斜角的人出现了,文明指数下降了,“车让人”成了一句空话……
一项便民的新事物——对角斑马线,推出不久,就有很多人因为闯红灯而引发争议;
同样,一经推出即遭争议的“谦让牌”,在运行了大半年之后,命运似乎依然坎坷;
还有,那涂在一些路口的大字“车让人”,曾被视作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的人性化举措,如今却见车辆从三个大字上呼啸而过……
越来越多的文明出行措施,由于种种原因,似乎均逃不过出台不久便渐行渐远的命运,这似乎也拷问着市民的文明道德素质。
本报几路记者花了几天时间,实地记录一些文明出行新规的运行现状。让我们看看,时间都给它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迹。
教养缺失 日久成痼疾 权威不立 制度成空文
对于这些文明出行举措面临的尴尬,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感叹“解决行路难并非易事”。
杨建华说,行路难影响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已相当明显。因此,行车难早已被杭州市政府列为破七难中的一难。而谦让牌、对角斑马线、文明指数等,也是针对交通难点、乱象及不文明现场而推出的一系列新举措。
应该说,这些举措在一定时段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而且有些还在继续发挥“余威”。但这些举措为何会遭遇尴尬呢?杨建华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公德教育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快速转型的社会当中,公民的行为规范乃至道德建设却并没有与经济同步。“主要是当今社会太注重知识性教育而忽视教养性教育,学习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学生的首要指标。”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学生的教养性教育却是相当重视,三字经就是一个典例。而古人“不越俎”其实就是教会人们要守规范、按规矩办事。
现代社会对中国文化优秀传统丢弃的太多,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弘扬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服务,建立现代公民的行为规范,提升公民素质。
制度的保证力度不够。不管是红绿灯还是斑马线,都是制度性的安排。如果说素质是“软性”的,那么制度则是“刚性”的,公民必须执行,司机看到行人过斑马线就应该主动停行。斑马线事故频发令人心寒,但同时是否也说明制度的执行力不够或者说处罚过轻了。如果把闯斑马线及闯红绿灯等同视之,效果或许就会不一样。
在德国等国家对于违反交通规则行为,处罚是相当严厉的。而人口众多的香港,交通秩序依然有序,跟其制度安排也有着很大关系。如果目前闯斑马线不足以震慑司机,闯红灯不足以震慑行人,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不是可以考虑改进了?
可考虑建立个人“守则、诚信”档案。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司机乱闯斑马线、行人闯红灯、不及时归还公益伞等行为纳入到个人档案中。如果违反,受到的将不仅仅是扣点、罚钱,不良档案也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升学、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