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留守儿童像“小候鸟”一样离开农村的老家,从四面八方赶往杭城,跟久别的父母一起团聚,同时也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城市暑期生活。
然而,这群“小候鸟”来到了父母身边,却因为家长忙于生意无暇过问,来到了城市的他们遭遇“再度留守”。帮父母卖菜、送饭、照顾更小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留守儿童却享受不到城里孩子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近日,记者走访了杭州11个农贸市场,目睹这里的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样本
察院前农贸市场
下午5点她准时来帮爸爸卖菜
“共一块七,找您三块三。”
8月6日下午,盛夏的燥热笼罩在察院前农贸市场。小女孩把篮子里的青豆倒入塑料口袋里,一手把袋子快速地甩在电子秤上,一手在键盘上按了几下。然后,她把青豆交给来买菜的大爷,弯下腰,从菜摊上的零钱口袋里掏出3.3元硬币,身子倾斜着,小手伸得直直的,越过摊位递了过去。两分钟时间,她完成当天的第一笔生意。
她叫杨孟娜,今年12岁,是从安徽阜阳来杭州跟爸爸妈妈过暑假的。一头短发,圆圆的脸蛋,身上穿着汗褂加短裤,皮肤黝黑,看上去一副男孩装扮。
没有生意的时候,杨孟娜蹲在摊位边上,跟爸爸杨瑞一起剥青豆。“剥好的青豆米可以卖5元钱一斤呢!”才五年级的杨孟娜已经知道了,加工过的蔬菜能卖更好的价钱。
最近,察院前农贸市场正好遇到修整,杨瑞的菜摊也从市场大棚里暂时搬迁到背街的一条小巷子里,父女俩就这么暴晒在太阳底下。
“每天下午5点她都要来这里帮我们打下手。”杨孟娜比较怕陌生人,跟记者说话的时候总是低着小脑袋,一旁的爸爸杨瑞不时帮着解释。“她脑瓜子还好用的,算账都会算的,她是我们家的小老板。”
惟一玩过的地方是市场后面的万松岭。
杨孟娜是家里的独生女,成绩还不错,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90分,数学还拿了个满分,说起女儿,杨瑞一脸堆笑。
杨孟娜还未出世的时候,杨瑞和妻子就来到杭州做生意,经营菜摊已经有13年,这是他们在杭州惟一的经济来源。杨孟娜上学以后被送回了老家,由奶奶代管。寒暑假的时候,一家人才能团聚。
“我就去爬过万松岭。”杨孟娜说,这是她第四次来杭州,但是连西湖她都还没有见过。有一次,爸爸妈妈去三里亭批发蔬菜,她跟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爬过一次山,杭州的其他地方她再也没去过。
杨瑞说,今年老家发大水,打算让女儿多待些日子再回去。不过,迟些回去也不一定有时间陪女儿去游一趟西湖,“我们大人是一点时间都没有的,小孩也没地方去,只能跟我们一起做生意。”杨瑞一脸无奈。
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11岁的她每天照顾外甥女
8月8日中午,太阳光穿过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棚顶的裂缝后变得稀稀落落,却依然威力十足。市场上生意不多,闷热而安静。
记者刚走进市场,老远处传来小孩嬉戏的声音。闻声望去,原来是一群孩子正围在一起逗笑。
见到记者走过来,孩子们都收敛了说笑,眼睛睁得大大的。其中一个怀抱小孩的小女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叫王芳,今年上四年级,是几个小孩子里最开朗的。她告诉记者,自己抱着的小孩是她姐姐的女儿,刚满8个月。“姐姐要忙着卖鱼,外甥女就归我带。”
“一直抱着外甥女累不累啊?”记者问。
“抱累了我就坐在小板凳上,这样就不累了。”王芳回答说,等外甥女睡着了,她才可以跟市场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今年暑假放假的第二天,王芳在奶奶的陪同下,坐火车从安徽省明光市安全村来到杭州。
来到杭州的“家”,王芳一大家子还保留着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王芳说,早上起床后,她就在家里做暑假作业。快中午的时候,她的姐姐把饭菜做好打包,她再把饭菜送到市场里给她的妈妈、爸爸和老姨,之后一天都泡在市场里。“晚上七八点钟收摊以后我才可以回家吃晚饭。”
在杭州“度假”的日子里,王芳过着出租屋、农贸市场“两点一线”的生活,其他地方也没有去过。
“你想出去玩吗?”
“不知道。”王芳的印象里,杭州也许就只是一个大菜场。
守着西瓜堆大马路都不能去
看到周斌时,他正一个人坐在地上,低着头,整个身子蜷在西瓜堆里,因为穿了一身迷彩汗衫,不仔细看,还很难从西瓜堆里发现他。
周斌是从山东过来的,就读于枣庄市北庄镇中心小学三年级。
周斌的爸妈是做西瓜生意的,每年暑假他来到杭州,都是父母最忙的时候。因为对杭州不熟悉,自己一个人也不敢出去玩,每天都跟父母在市场里守摊,缺人手的时候,还得帮着搬西瓜。“西瓜卖好了,我就在这里坐着。”说着周斌站了起来,才发现他原来个头很高。
“他本身胆子也小,不敢一个人出门,我们也不让他出去,连市场门口的大马路都不让去的。”一旁吃西瓜的李妈妈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考虑,周斌每天的行踪都不能越出她的视线,“市场里走走还是允许的”。
“这里(农贸市场)好玩吗?”
“不好玩。”周斌小声告诉记者。
“想出去玩吗?”
“当然想!”虽然是第二次来杭州,但是周斌感觉这次比第一次无趣。他说他现在最想念的是老家的小伙伴,要是在老家的话,现在他不会这么坐着,应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溜溜球或者赛车。“市场里没有人跟我玩,其他小朋友都不认识。”
“那明年暑假还来吗?”
“要来的,还有爸爸妈妈在这里。”周斌的父母在杭州做生意已经4年了,他的妈妈告诉记者,儿子好不容易来一次,也想好好陪陪他,但是西瓜生意的旺季真的忙得脱不开身。
去年来杭州的时候,周斌在妈妈的陪伴下去了西湖和灵隐寺。今年还没来得及去更多的地方游玩。
调查
走进城市
他们遭遇再度留守
“我们这里一到夏天,小孩子就有很多,他们都是从省外老家来的。”一位经营烧饼的本地商贩告诉记者,这些小孩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年纪小的,大人就放在市场里随便他们怎么玩,懂事一点的孩子会帮着大人一起做生意。“再过二十来天,学校一开学,市场里小孩都会不见了,全回老家了,每年都这样。”
接连几日,记者分三路走访了杭州市11个农贸市场,留守儿童三三两两逗留的身影随处可见,上前打听才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过来的“小候鸟”。
不爱说话,性格内向,胆怯害羞,探访农贸市场里的留守儿童后,他们给记者留下这样的印象。这群特殊的留守儿童,吃在市场,玩在市场,睡在市场,城市的暑假生活被限制在一个个农贸市场里。
记者调查发现,杭州农贸市场里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来自安徽。他们的父母忙于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虽然千里迢迢赶来跟父母团聚,但是因为更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缺少亲情交流,市场里的留守儿童还是遭遇再次留守。
心理热线
专为留守儿童开通
屏风街农贸市场里一个叫王棋的“小候鸟”告诉记者,爸爸妈妈忙的时候,她就带着妹妹去旁边的“肯德基”乘凉,不过她从来没有吃过里面的东西。
更多的留守儿童还没王棋那么“幸福”,他们的活动范围只是一个市场大小。8月底,这些孩子即将离开杭州回到各自的老家,在他们的记忆里,杭州会不会只是一个菜市场?
“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复杂。”说起留守儿童,浙江省青少年维权中心负责人陆保衡副教授心里很难受,除了农贸市场的留守儿童会遭到“再度留守”,建筑行业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后,家长没有精力顾及,小孩子自己玩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城市孩子的暑假被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吃喝玩乐活动排得满满的,同在蓝天下,城里的留守儿童却过着不一样的暑假。陆保衡说,外来务工者压力也很大,抽不出时间照顾孩子。小孩们来到城市很可能出现孤独、内向、寂寞等心理问题。“外来务工者在城市里打工其实也是在作贡献,我们应该召集社会力量去关照他们的孩子,比如就近的社区可以组织一下活动。”
今年暑假,浙江省青少年维权中心还特意为留守儿童开通12355专用热线电话,“希望我们的热线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出点力。”陆保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