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畲族人最擅长“以歌代言”,畲家的智慧是张口即歌,没有谱,歌词都是对照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自编的。上千年来,畲民就这样唱着山歌,迎来送走一个个季节,古老、坚韧而悠远。
但当畲族山歌越来越广为人知时,畲族语言却变得越来越“神秘”。“会说畲语的畲民,正以每10年10%的速度在减少。”畲族文化研究专家、丽水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雷法全副教授说。为使畲族语言能流传下去,省畲族文化研究会、丽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丽水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首届畲族语言培训班,上周日在丽水市中山小学开班。
“口口相传”的畲族文化
每一个畲族人都相信,他们来自广东凤凰山,始祖名叫盘瓠,是个英雄,死后就葬在凤凰山上。畲民的语言也具有超地域特点,他们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上千年来,“山哈话”就是畲族人使用的民族语言,它古老、复杂,各地畲民碰到一起,都能用“山哈话”直接交流。
丽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何品仁告诉记者:“畲族有非常多的优秀文化,但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语言,这些优秀的文化就是口口相传下来的。”
畲族祭祀仪式和民歌,去年进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畲族彩带编织技艺、“三月三”和婚俗,进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一旦离开畲语,畲族文化就难以传承。”何品仁说。
行走在消逝中的“山哈话”
畲族人长期和汉族人民混居,关系密切,随着畲汉通婚、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古老的畲语开始变音、变声,掌握这门语言的人逐渐减少。
雷法全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调查发现,会说畲语的畲民,正以每10年10%的速度减少,这样下去,最多再过一个世纪,畲语就可能像土家族语言一样濒危,甚至消失了。”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畲民融入城市,我省一些地方的畲民已经不会讲“山哈话”,如衢县的航埠村,丽水的龙泉、庆元、青田、缙云等地,而杭州的临安,温州平阳的宋埠、宋桥,泰顺的大山村、前岭村,文成的三源等地的畲民,由于不断走向城市,很多后代也已经不会讲“山哈话”。
培训班教畲族孩子说畲语
丽水是全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丽水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保护畲族语言是当地政府和专家的共同愿望。
“我们正在编写《畲族语言简本》,还准备在两所学校实行畲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丽水市民宗局民族处处长蓝宁虹告诉记者,有关部门还决定,今年暑假期间,免费举办畲语培训班,以居住在市区的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让孩子们了解畲族历史、学习畲语。
“这是我省第一次开办畲语培训班。”蓝宁虹说,“我们想了很多年,现在在中山小学搞一个点,将来还要搞成人班。”
父母也趁机学起畲语
担任这次培训班主讲的就是雷法全,参加培训班的近50个孩子,因为出生在市区,很多是父母一方为畲族,家中缺少学畲语的环境,班上只有4个孩子会说简单的畲语,能听懂的也没几个。
但孩子和家长的热情,却让雷法全分外欣喜。15岁的雷凯雨,几乎没接触过畲语,听说有这样一个培训班,妈妈就把他送来了,尽管才上了一节课,小雨就开始用畲语告诉记者:“我是山哈人。”
小雨妈妈也听了这堂课,和她一样,还有许多甚至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也趁这个机会学起了畲语。
“弘扬畲族文化,必须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才能使民族文化永葆常青。”雷法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