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2日讯
要问现在中国最火的市场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选择股市;要问当下中国最火的商帮,浙商问鼎肯定不会有人存异议。那么当股市和浙商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从3月份开始,本报推出的“资本浙商”系列报道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近半年。一直以来,我们都力求从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人”出发,去探求和展现这两者碰撞产生的火花。
在这一系列的采写过程中,记者也深刻体味到资本市场对于一些浙商的深层次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企业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以及他们对于做企业的理解上。
然而,这些还仅仅是微观层面的一种解读。那么资本市场对于整个浙商群体,对于整个浙江经济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呢?站在更为宏观的层面,我们的浙商又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呢?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资本浙商”系列报道即将结束的时候,本报记者对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局长王宝桐进行了独家专访。在采访过程中,王宝桐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在宏观层面就资本市场对于浙江经济、浙商的重大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上市公司成浙江经济“先遣队”
自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每年全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新增总数分别为10%,20%,20%,15%,25%。今年上半年新增13家,全年有望达到30家。全省现有境内上市公司113家,仅次于拥有证券交易所的上海和广东,位居全国第三。通过境内资本市场累计融资总额500多亿元。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为6357.89亿元(以7月31日收市价统计),占全省GDP的34.16%。2006年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31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0.24元高出约29%。
我省上市公司不但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三,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也非常大。2006年浙江辖区上市公司共有从业人员16.9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1410.96亿元,上缴国家税收达76.41亿元。据初步统计,上市公司每年的销售收入总和占到全省GDP的十分之一强,目前每年上交税收已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7%左右。
就一些县市来说,上市公司更是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新昌县有新和成等5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总和达62亿,占全县GDP的50%,实现税利约5.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0%,安置就业总数11000人,占全县就业总数超过20%。
王宝桐认为,目前我省上市公司大部分是行业里的“小型巨人”,竞争力和辐射力强,在行业中领头羊作用突出。因此,这些公司在全省经济中的影响力也非常之强。
如义乌小商品城综合竞争力一直排在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之首,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对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浙大网新、网盛科技等一批IT企业通过发行上市优化了资本结构,吸引了更多人才,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档次,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
1
民间资金需转化为产业资本
“虽然浙江板块在全国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异常火爆的股市,以及浙江企业上市的激情,王宝桐清醒地表示,浙江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依然过低,民间资金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资本。
王宝桐说,一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的民间资金已经非常丰富,这些巨额的民间资金必将形成强大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我省民营中小企业众多,迫切需要发展资金。如何解决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只有通过资本市场这一桥梁,才能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又解决了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
“然而,现在这一桥梁并没有完全畅通。”王宝桐表示,由于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目前我省的民间资金还无法转化为产业资本,不能有效地为浙江企业所利用。
目前,我省直接融资的比重仍不到企业融资总量的5%。“这一比例是相当低的,与浙江经济大省是不相称的。”王宝桐说,直接融资比重低的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主要靠从银行贷款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我省的先发优势,将积累起来的社会资金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实现我省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的结合。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用股份化的手段将我省民间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产业资本,满足我省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2
浙商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为浙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微观层面,对于很多浙商来说,资本市场同样可以帮助他们迅速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
王宝桐说,近些年来,很多浙江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通过发行上市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不少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上市不仅解决了成长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上市融资充实企业自有资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发展成电子、纺织服装、建筑、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资本市场成为浙江企业低成本、长期性的筹资渠道和发展源泉。
二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施跨区域收购兼并,既盘活存量资产,又引入增量资源,解决了省内生产要素短缺问题,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近三年来,我省有33家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在省外实施并购重组活动40多起。通过并购重组,企业改善了经营结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是民营企业以上市为契机,改变原有的以家族式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走上了现代公司治理的道路。
不过,记者在系列采访中也注意到,到现在为止依然有许多企业认为上市成本高,进入资本市场后财务要求公开透明,担心失去控股权,所以不敢放手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对此,王宝桐提醒说,其实资本市场是一个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利用,谁有能力利用,资本市场就为谁服务。企业发展不仅要利用好本地的资源,更要通过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全国性的资源。
3
浙江经济需插上“资本的翅膀”
目前,浙江经济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王宝桐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保持浙江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就必须继续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解决浙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浙江传统制造业需要升级换代,现代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内涵式增长方式需要扶持,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王宝桐认为,通过资本市场引导资本流向需要扶植发展的产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和资本的进退,可以引导上市公司淘汰高耗能产业,扶植新兴产业。
王宝桐说,浙江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离不开资本市场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能为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也促进本土风险资本和创业资本的快速成长,形成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浙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从家庭起步,而随着进一步做大做强,先前的家族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障碍。更有一些专家指出,一些民企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出现了“国企病”。这对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因此,王宝桐认为,通过资本市场,浙江的企业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体制上的弊端和民营企业家族管理通病,推动企业实现质的飞跃,打造百年企业,实现做优做大做强。
三年内再实现
100家企业上市
“面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机会,加大上市资源的发掘、培育、扶持力度,出台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融资上市。”王宝桐说,我省后备上市资源丰富,争取我省在近三年再有100家企业完成发行上市融资工作。
除了企业发行上市,政府部门还要推动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整体上市,通过资本市场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王宝桐表示,目前,我省民营企业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论单个的规模跟国内的一些巨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整体上市正是很多民营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可行之路。
王宝桐还表示,我省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股份制股权融资的优势,发展股份制公司,通过股份制实现从资金到资本的转变。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质资源和重点项目向优势上市公司集中,进一步打造“浙江板块”良好形象。
“2004年深圳中小板的推出,对于很多浙江企业来说是一个福音。而今后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对于我省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王宝桐表示,创业板企业上市的门槛更低,其条件更适合浙江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抓住推出创业板的机会,让更多的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