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不代表就有知识,杭州的用人机制就是好。” 余青峰说。
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杭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在这儿生活和工作,真的很开心。”余青峰说。
去年11月,34岁的他被杭州市以“文艺人才”的身份,从上海引进,成为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最年轻的编剧。他来杭的第一部作品——越剧《李清照》,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
近年来,杭州在引进文艺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政策。今年更是出了“新招”,如:授予韩美林、余秋雨、陈祖芬首批杭州市“西湖艺术家”荣誉称号。
而在前不久召开的杭州文艺创作工作会议上,杭州提出每年将投入至少1000万元资金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同时提供300套住房奖励优秀文艺人才。
现在,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正朝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聚集。
县剧团让他有了“戏剧情结”
余青峰是福建连江人,从小就对戏剧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和他父亲所在县剧团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他父亲原先在县剧团里搞行政工作。,那时,剧团经常要下农村演出。于是,才不过10岁的他,每逢寒暑假,就背一个大包,带一张弹簧床,跟着剧团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演出”。每次戏一开演,他都看得挺入神。
到后来,对剧团的演出剧目,余青峰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于是,他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后台,观察起台下观众看戏的表情。
“我发现,观众的喜怒哀乐也是一出很精彩的‘戏’。那时,我就对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余青峰说。
到了高中,余青峰已经是学生会里的文艺骨干了。但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他在福建艺术学校进修了一年。一年后,他终于考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编剧大专班。这下,他的学习热情变得特别高涨,每一科的成绩都考得很好。平时,他的生活“轨迹”就是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以及上海各大剧院这“五点一线”。
在戏剧学院,余青峰参与创作了大型史诗话剧《孔繁森》。话剧总共4个编剧,其中3个是老师,只有他一个是学生。
1995年,毕业后的他回到福建,分别在福州闽剧院、福建省闽剧院做编剧,一呆就是7年。
他的成名作是《赵氏孤儿》
2002年,带着一个旅行包,余青峰只身从福建“漂”到了上海。一年以后,他到上海越剧院上班。在“非典”肆虐期间,他目睹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创作了越剧现代戏《被隔离的春天》,后来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编剧奖。
不过,真正使这位年轻编剧从“默默无闻”走向“一举成名”的,是越剧版《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余青峰历时5年、十易其稿的作品。
2005年,越剧《赵氏孤儿》终于闪亮登场,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连续公演了20多场,场场爆满,尤其在上海大剧院的三场连演,更是引起轰动。该剧剧本一举获得有“中国戏剧诺贝尔奖”之美称的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
三日西湖印象让他选择杭州
“《赵氏孤儿》获得成功后,去年4月,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主动找到了我,希望我来杭州工作。而那时,上海昆剧团也非常希望能把我引进。”余青峰坦言,他当时的确是犹豫了一阵子。毕竟,上海是文化艺术大都市,也是他学习工作过的地方。
“不过,我后来还是选择了杭州。”余青峰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还得提到一个小插曲:那还是在2002年秋天,他从福建“漂”到上海前,突然很想到杭州来看看,于是,专门“飞”到杭州,逗留了3天。
3天时间里,他没做别的事情,就是徒步逛西湖。每天八点多钟起床,开始绕着西湖散步,累了就在湖边小憩。
“西湖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美’,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之美。回想起这3天的场景,我就决定从上海‘漂’到杭州。”余青峰感慨地说,杭州到处都是创作的题材,李清照、秋瑾、陆羽、苏小小……历史文化名人太多了,灵感会自然而然地往外冒,而且杭州不像上海那样快节奏,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搞创作。
结束“漂”的日子成为新杭州人
去年11月6日,余青峰正式到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报到。
“这一天让我刻骨铭心,因为我结束了在上海‘漂’的生活,进入了梦想已久的人间天堂。”余青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今年3月,他落户杭州,成为一名新杭州人。目前,他的住房问题也正在解决之中。
“杭州市引进人才真的是不拘一格,我应该算作是被破格引进的吧!”余青峰说,他只是大专学历,也没有高级职称,但杭州市有关领导看到了他的一些剧本后,非常有诚意地把他从上海请了过来。
他要为杭州创作更多佳作
“历代文人都喜欢来杭州留下一些印迹,我觉得,杭州天生就是给文人居住的地方。”余青峰说,这里有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还有各种政策激励创作热情,感觉真的很好。
当然,余青峰也没有辜负来自各方面的关心,来杭州的第一部作品越剧《李清照》,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如果有时间,我要重游一遍西湖,特别想去看看孤山和灵隐寺,尽量多收集点艺术元素,为杭州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现在,如果到外地出差,余青峰会特别惦记杭州,能早几天赶回来就早几天回来。他说,除了家乡以外,杭州是惟一给他这种感觉的城市。
政策链接
近年来,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很有吸引力的政策引进文艺人才。
2005年,杭州市政府投入文化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奖励文艺人才的住房有10套。而今年,该项资金将提高到1000万元以上,并有可能突破2000万元,而住房奖励也激增为300套。
今年,杭州首次设立“西湖艺术家”,授予那些致力于推广杭州文化、并为杭州文化做出积极贡献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包括余华在内的十位文艺工作者获得杭州市第三届“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每人奖励现金两万元。
目前,杭州每两年组织一次“五个一工程”和“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的评选。凡获得政府奖或国际大奖的作品,根据等级,给予原奖励金额五到十倍的一次性再奖励。同时,杭州市的重大文艺题材将面向全国招标。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院团、文化单位都可以参加投标。一旦招标成功,同样将得到杭州市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了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杭州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杭州市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徐志远说,去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要求,对大文化领域符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的高层次人才,可在单位编制限额内先进后出,在当年度自然减员中冲抵。按照《杭州市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鼓励各用人单位以不转移人事关系和户口的方式,或通过聘请兼职人员等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外地知名人才来杭创业、交流,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并要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生活补助、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
徐志远说,杭州还将制定《杭州市有特殊贡献的文艺人才住房解决办法实施细则》,对引进的高层次优秀文艺人才,可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的方式,从优从快解决住房、户籍、子女上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