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嘉兴市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达到5175元,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收入。从2004年开始,嘉兴市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省榜首,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25元、1347元和1617元。
“这三四年间,我们农民不但钱包鼓了,生存环境也变好,社会保障提高,精神生活更丰富,幸福指数节节高喽!”南湖区新丰镇民丰村农民王才根的这番话,道出了我市众多农民的心声。
160万农民受益村庄整治
水泥路两边是连绵的香樟树、冬青树,村民的房前屋后是错落有致的绿地景观;村头小公园里更是另一番景象,一条爬满了青藤的绿色长廊横穿大半个公园,密密的绿叶下处处是惬意的阴凉,村民还可以在这里利用各种健身器材进行锻炼。这幅动人的绿色画卷正是南湖区余新镇余南村。余南村村干部说:“以前的余南村就像一个邋遢的老人,房前屋后垃圾随处可见,是村庄整治让我们村改头换面。”
启动于2003年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让我市75%的行政村、160万农民受益。在整治中,我市以农村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升。
农村道路建设是农民最迫切、最欢迎的一项实事工程。我市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构筑内外衔接、城乡对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在提前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双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连村到组达户”道路建设。四年来,累计建设“连村到组达户”道路6080公里,彻底改变了农村道路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面貌,为村村通公交奠定了基础。
农村河道长年缺乏疏浚,堤岸失修,淤积严重,市委、市政府全面组织实施了村庄河道整治,延伸“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四年多来,全市累计整治村庄河道4900多公里,有效改善了水质和生态,恢复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绕农家、水清河畅稻花香”的自然风貌。
而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作体系的建立,使嘉兴农民沿袭了上千年的陋习得以改变。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目前,全市100%的行政村都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日处理垃圾2000吨,受益农户在95%以上。秀洲区洪合镇泰石村从2004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436.98万元,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主的洁化行动。三年的实践,让村委会主任陆金土感触颇深:“三年前,村民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今,随手乱扔垃圾的少了,偶尔有人乱扔,其他村民也会善意提醒。门前这只小小的垃圾桶,改变的不只是农村环境,还有我们农民的生活方式。”
40万农民在创业创新中致富
8月10日,浙江省葡萄产业协会年会在宁波召开。会上,来自金华、衢州、宁波等地的葡萄种植专业户纷纷反映:“今年葡萄价格卖不高,甚至与去年相比有回落趋向。”唯独来自我市南湖区大桥镇的朱屹峰底气十足地介绍:“大桥镇今年种有2万多亩葡萄,大多数品种的批发价比去年每斤提高5角到1元,平均每亩产值达9000多元,最高的有2.3万元。”
大桥的葡萄为何能一枝独秀?朱屹峰的答案是:“因为我们始终做到在发展中创新,每年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据市委政研室和市统计局调查,在我市,有40万农民像朱屹峰一样在创业创新中走上了致富路,占全市劳动力的五分之一。
在建设现代新农村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直十分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多次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全局的民生问题,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今年初,他到秀洲区王店镇建林村蹲点调研时,问得最多的是农民收入问题,反复强调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要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培育新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嘉兴市委、市政府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作为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战略性举措。近三年来,市里连续出台政策,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行政审批等方面对农民创业进行扶持。从2004年开始,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列入政府十大实事工程,投入1.3亿元,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农民愿望”相结合的原则,培训农民近62万人,使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一批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企业主和农业企业经营者脱颖而出。
通过有序引导,嘉兴市农村出现了千家万户不论形式、不拘规模、能工则工、宜商则商的现象,并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在专业市场周边,大量农民从事家庭工业;在市场、城市周边和集镇,许多农民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在交通要道附近,不少农民从事道路运输。如以家纺业闻名的海宁市许村镇,有民营企业7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5家,从事家纺业的个体户约1万户,容纳了5万余劳动力就业,直接受益农户2万户以上。
一个农民的成功创业,往往带动大批农民创业、就业,有的甚至在当地形成新的产业。平湖市农民黄雪金成功创办服装企业后,转而投资农业,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温室养殖观赏鱼基地之一,2006年销售额达5962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6个省(市),并出口美国和日本。企业成功后,黄雪金与平湖市供销合作社参股组建观赏鱼产业合作社,与105户养殖户结成“合作联盟”。合作社通过送种苗、送饲料、送技术、送药物和包收购、包效益的“四送两包”模式,令养殖户的收益净增了30%。
90%农民与城市共享社会发展
看病有医保,养老无后忧,这是南湖区余新镇余北村16组农民宋南国一辈子的梦想。在过去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她的梦变为了现实:家里的田地被征用,镇里为其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她每个月可领取400多元养老金。随后,她又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看病的钱也有地方报销了。
25年前,海宁市丁桥镇一新村农民黄春英第一次到杭州游玩时,便捷的城市公交让她羡慕不已,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城里人一样坐着公交车走亲访友。如今,公交车开到了她家门口。
16年前,南湖区凤桥镇农民陈水根在儿子出世时许下心愿:“一定要让儿子到城里读书!”今年,他的儿子如愿成为嘉兴高中园区的一名学生,享受城市优质教育。
……
“就这三五年光景,我们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距越来越小了,我们不再眼热城里人了。”置身在嘉兴农村采访,我们总能听到农民这样的自豪宣言。
这些年,嘉兴市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着眼农民“病有所医”,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全市每100人中,有91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着眼“老有所养”,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的同时,又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办法,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0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最近,市政府又在拟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探索赋予广大农民更高的养老保障水平。着眼“困有所助”,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出即出”,全面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
在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嘉兴市还集中必要的财力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得全市农村居民在交通、教育、卫生、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达到同等享受水平。全市954个行政村中,90%以上的村庄建起了室内文化活动场所,90%以上村庄通了公交车。农村社区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文体中心四位一体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嘉兴市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激发农民共同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豪感、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家园的主体。
嘉兴全市上下掀起了“千企联村送项目、建设现代新农村”活动。桐乡市石门镇东田村要修一座桥,附近一家鞋厂二话不说就解决了27万元的修桥费;海宁卡森实业有限公司出资45万元,为黄湾镇7个村建起了9个文化活动中心,使这些村的农民有了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平湖市67家企业与51个行政村结成对子,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为这些村建起了文体活动站……据嘉兴市委农办介绍,仅2006年,嘉兴全市筹集实际到位的各类社会资金3.19亿元,投资、捐资的单位和个人达到56131个,涉及建设项目17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