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的太湖GDP与环境的博弈
在这次无锡刮起的环保风暴中,宜兴的周铁镇——这个太湖水污染防治一级保护区内的“化工之乡”几乎成了旋涡的中心。
周铁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化工以前一直是全镇的经济支柱,1998年,化工占了全镇经济总量的85%左右。在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化工企业造成的太湖污染也让这个小镇出了名。6月初,就在无锡为了解决全城饮水危机而夜不成寐的时候,镇上的江南化工厂因为直排被媒体曝了光。
该镇有关人士坦言,上世纪90年代之前,周铁的化工厂都不上规模,用的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环保当然谈不上。
后来,周铁出现了一部分上规模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排污问题受到关注,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以后,周铁开始重视治污问题,经关停并转之后,全镇剩下了152家化工企业。这次“蓝藻事件”以后,周铁加快了治污的步伐,把原来计划今年关停28家化工企业提高到了55家,并希望借此改变全镇的产业结构。
在镇上的一家小超市里,我们随便“逮”了一个当地的小伙子小丁。一听到蓝藻两个字,这位热心的小伙子马上忿忿地摇了摇头:“我们这里以前水污染得很厉害,我还专门发短信到电视台去举报,一些化工厂晚上在偷偷排污水,大烟囱里排出来的气体都臭得不行。这些老板只知道赚钱,政府早该好好管管了!”
最让小丁揪心的是周铁西桥边的小河,因为旁边有家化工厂,站在桥头,可以看到排水口哗啦啦地流着。“这是条小河,先要流到大河里再到太湖的,在和大河交汇的地方,会有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从这条小河流出去的是黑水,那边的水就比较干净些。以前我读小学还能在这里游泳,后来都变臭了。”
小丁说,这段时间政府部门对企业排污抓得很紧,很多企业都在停产整顿了,“风头过了之后不知道会不会回到老样子啊?以前也整治过好几次,企业交了罚款又开工了,毕竟在他们眼里,停一天就是钱啊。”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已经在某些地方成了事实。在这次整治中,无锡新区硕放一家印染企业被责令关停,并被登报曝光。记者找到这里,却发现这家企业依然在运转。“我们这里没停过。”该企业的一名员工对记者说。而旁边另一家企业的员工却告诉记者,这家印染厂的确停过10多天时间,后来不知怎么又开始生产了。
要GDP还是要青山绿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多余。为了“治水”,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表态:“哪怕GDP放缓15%。”可是,面对着巨额利润的诱惑,面对着地方经济腾飞的诱惑,这样的抉择多少让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感到困难。这也是这些年来年年治污太湖不清反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90年代的外资大举进入,以环太湖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了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之一,但是,太湖付出的惨重代价,让腾飞的翅膀显得格外沉重。
“治湖先治心,治湖先治人。”这个时候,回味杨国新老人10年前说过的这句话,尤为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