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0日讯
“时间不等人,我得赶在外资进来之前,把该投的项目都投完。”15日下午,在杭州世贸中心大酒店的咖啡吧,宗佩民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宗佩民是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睿”)的董事长,这家以财务顾问等服务见长的公司,进入创投领域才1年多时间,但已经投资了10多个项目,管理的资金达到了5个亿元。
在咖啡吧,不时地有客人来与宗佩民打招呼——这位在浙江本土公司的财务管理中浸淫20余年的中年人,目前已经和浙江300多家主流公司、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掌舵者熟稔。
“浙江民营企业家在创投这块已经崛起,创业者根本不需要担心有没有钱。只要你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和好的团队,浙江的民营资本多得很。”宗佩民说。
“他们都不缺钱”
每个周一的早晨,宗佩民会早早地出发,来到宁波,抑或是绍兴,考察项目。第二天,地点也许变成了义乌、温州,同样,也是考察项目……周五晚上,他结束一周的行程,赶回杭州,当天,他还会把这个星期考察的项目好好梳理一下,为第二天的决策作准备。
“几乎每个月都这样,一般每个月我只能在杭州呆上10天。”宗佩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资本为王的时代结束了,本土机构、境外机构,大家都进来了。”宗佩民说,目前创投领域的供求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项目变得非常强势,“资本短缺已经走向资本过剩,往往一个好项目,就有10多家基金在谈,你不出手别人就出手了。”
宗佩民考察的项目和投资的项目比例一般为1:50,也就是说,考察的50家企业中,平均只能投资一家,“这么低的比例,你当然得马不停蹄。”
即使看上了一个好项目,对方愿不愿意被投资也是个问题。浙江一个已经融资上市的企业家孙先生直言不讳地对本报记者表示:“别以为我们需要融资了,就认为我们缺钱,我们更多地只是想引进外来的管理和服务。”由于资金充裕,孙先生也希望在不久后介入创投领域,因此对浙江的创投非常关注。
宗佩民对此并不否认。他说,在他所投资的10多个项目中,有八成的项目并不是因为资金紧张,“他们都不缺钱。”
今年7月份,华睿宣布投资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5500万元。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一家设计、生产大中型成套水轮发电机组的专业制造商,目前员工约500人,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华睿旗下的基金此前投资过康盛股份、金帆达生化、赞成科技、中欣化工等项目,上述项目几乎无一不是某个领域的“隐形冠军”,其自身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非常不错。
“企业看中的是你的服务,你本身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投资理念方面有优势,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同,否则,即使你有再多的钱,他们也未必会瞧得上你。”宗佩民说。
“当然,我们也不是钱多得没处使,看到一个好项目就要拼命地挤进去。”宗佩民透露说,之前他看中了一个项目,投资额都已经谈好了,但签约前听说对方买了辆250万元的奔驰,“当时我就火了,后来投资就没有做成。”
他给本报记者总结了自己投资“好项目”的标准:其一是项目在行业中有不错的地位,最好是这个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二,双方都要有上市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规范的管理;第三就是有个品德良好的董事长,“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只要他的素质好,其团队一般不会太差。”
宗佩民感叹说,创业的人找不到钱着急;投资人窝着钱不能产生效益,心里一样着急;投的不是地方,更着急,“投资人就是在走钢丝时尽量保持平衡。”
浙江势力崛起
宗佩民告诉记者:“有了好的项目,我们再去募集资金,这非常容易。上次我们发行创业投资基金3个亿的规模,2小时就被5家企业抢光了。”
浙江有着异常丰富的民间资金,保守数据在万亿元以上,“如果有1/10甚至是1/100转化为创业投资,那将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宗佩民说。
最近一年多来,浙江本土的创投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6年7月,由5位自然人出资的浙江红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浙江首家由自然人出资兴办的民营创投公司,先期预备投入3000万至1亿元一人。
早在此前的3月份,由温州商人林阿信发起的首华创投正式注册,当年11月份,第一笔3000万元基金到位,钱主要来自他旗下实业公司及其他上海温州商会成员。林阿信18岁开始创业,在进入创投领域之前,他一直在上海从事实业。
“其实,我们在2006年初,就已经介入创投领域了。”宗佩民表示,在苏州、上海纷纷成立民营创投公司的情况下,精明的浙江商人并没有落后。按照宗佩民的预算,华睿投资的项目在年底将达到20个,基金或超10亿元。
浙江省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登记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相关中介机构超过30家,风险投资资本30多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500个,累计投资金额达16亿元以上。
“其实远不止这些。”在宗佩民的估算中,浙江本土起码拥有100家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多集团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风险投资部门。“我们上市了,有了闲散的资金,既然有别的好项目,我们同样也可以投资别人,为什么不去获得更大的回报呢?”孙先生说。
在浙江,“草根型创投”已显出雏形。在企业草创期,大部分浙商都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或者通过几个合伙人筹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几家企业把钱筹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相互借贷,这就是目前浙江“草根型创投”的渊源。
本土VS境外
“一般的外资创投不会去参与企业的管理,但我们必须时刻为企业服务,我们最有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服务非常到位。”宗佩民说。
在华睿,活跃着一支由30个人左右组成的涵盖法律、经济、财务等专业的团队,基本上每一个项目,团队的成员都会参与进去,为企业提供从融资到上市的全方位免费服务。
在浙江,一般创投的模式是先募集资金,再寻找项目;在整个后续过程中,不参与管理。现在这种模式正发生改变。“这种模式的成本比较高,也不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大家都在努力向服务型创投转变。同时,由于进入创投的门槛并不低,有闲钱但没服务的创投公司的资金也正在向服务型公司聚集。”宗佩民说,以后创投公司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
竞争的背后是境外创投基金正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浙江。近来几乎每一个在浙江召开的创投论坛,都会吸引来国际顶尖的创投机构。
“我一直向硅谷的投资人和银行家们推荐浙江,因为这里的民营经济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之一,非常具有生命力,也很有发展空间。”赛伯乐(中国)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NEA投资合伙人朱敏觉得,如果要在中国复制硅谷模式,浙江显而易见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竞争肯定不可避免,”孙先生说,国内创投行业在资本、人才各方面都有瓶颈,原因就在于国内创投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这导致了多年以来境外VC主导的风险投资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他们‘肆无忌惮’地对中国优秀的成长性企业进行投资,通过境外上市获取高额的回报。”
宗佩民认为,浙江的创投领域有很多公司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好,理念和定位也比较模糊,同时,被投资的公司也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其实,浙江创投公司已经在学习、创新,知道专业服务是今后创投的方向。而且,我们是深深扎根在浙江这块土壤上的,有利于实现先进服务模式与本土化管理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