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斗蛐蛐的季节,各种价格的蛐蛐也相应上市。 林云龙摄
浙江在线08月22日讯
“白露三朝出将军”,说的就是秋天一到,蟋蟀开始成为了最出名的夏虫,它不仅会唱歌,还很好斗,所以自古就有斗蟋蟀的风俗。而在杭州,每年一到这个时候,街头巷尾也就能听见蟋蟀熟悉的声音。
“这只怎么样,体形健壮,看你也是个会玩的朋友,就10块钱卖给你了。”昨天上午,杭州岳王艺术城东门口,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蟋蟀交易市场。十多位蟋蟀商人,热情地向来往的市民吆喝着生意。在他们面前,放着很多竹筒,那里面装着刚从野地里捕来的蟋蟀。
“你们现在才来啊,好的都卖得差不多了。”一看记者好奇的样子,沈阿姨拿出其中一个装蟋蟀的竹筒,往面前的网兜里一甩,一个大大的“黑个子”就跳了出来:“只剩下这个还看得过去。”
沈阿姨是海宁人,捕捉贩卖蟋蟀已有20多年,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带着从野地里捕捉来的蟋蟀到杭州各大花鸟市场进行交易。
“我们一家,这个时候都非常忙。”沈阿姨说,这些天的晚上,他们几乎全家出动,带着工具泡在野地里捉蟋蟀,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晚上可以捉到上百只。
这些蟋蟀每年都能给沈阿姨家带来额外的收入。上乘的蟋蟀,可以卖到几千块钱一只,不过这样的蟋蟀,是可遇不可求的。平日里,捕到最多的也就是几块钱到十几块钱的蟋蟀。即便这样的蟋蟀依然受欢迎,好多居民都会掏钱买回家自己逗着找乐。
采访中,一位姓李的大伯告诉记者,他的蟋蟀是从山东那边进来的。“我这次从山东进了100多只,这几天已经卖得差不多了。”李大伯说,贩卖蟋蟀一是为了赚点钱,二来也是自己的喜好。
住在采荷小区的张大爷退休后,也迷上了蟋蟀,玩了几年的蟋蟀后,对这虫子颇有了解,昨天他带着孙子前来淘淘。
“山东蟋蟀最棒,旧时还供宫廷消遣,每年立秋前后北京、上海、南京的虫商们都扎堆儿直奔山东。”张大爷说,杭州本地的蟋蟀和山东的蟋蟀还是有点差距的。不过,张大爷说,玩蟋蟀本来是挺好的休闲娱乐,但最近几年却被人用于变相赌博之工具了,这样就没多大意思了。
“现在还没到热卖蟋蟀的季节,等过了‘白露’,这里才真正成为鸣虫的天地。”张大爷说。
据了解,如今蟋蟀以一种不可抵挡之势,在短时间里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在讲究“虫文化”的同时,“虫经济”的字眼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难怪有人说,蟋蟀已成为一种产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财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