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3日讯
肝衰竭病人每年有30万人,但每年只有3000人接受了移植手术,很多病人都在等待过程中去世了;全世界都面临移植器官短缺现状;如果我国1/10交通事故死亡者可志愿捐献器官用于移植,即可超过器官移植总数。这是日前在中国器官移植论坛上,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通报的中国器官移植状况。
移植后长期生存越来越多
器官移植被誉为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生命科学进展,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存活率并改善了个体生命质量,在我国也得到飞速发展。2006年,我国内地年肝移植例数超过3000例,规模已居全球第二。
今年5月1日全国执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器官移植越来越规范,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前后管理措施的完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经显著下降。据中国肝移植注册网2006年公布的数字,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为80.5%,5年生存率为65.9%。现在,活体肝移植数量越来越多,我国肝移植后长期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
“杭州标准”首次进入国标
为了规范移植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日前,《中国肝移植手册》在北京首发,这是国内第一本在器官移植领域指导临床实践的工具书,黄洁夫副部长主编,浙江大学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任副总编。
首发的《中国肝移植手册》,涉及我国肝移植的历史、现状及前景,还有肝移植的“十大”伦理学原则等。郑院士明确提出并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适合移植。当前,对肝癌肝移植的指征国际公认的是米兰标准或UCSF标准,但由于我国肝癌的高发病率和临床实际需要,国内多家移植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郑树森院士提出的肝移植“杭州标准”跟前两个国际标准并列录入书中,并有观点表明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接受肝移植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率。
移植医院实施准入制
在论坛上,黄洁夫也提出了目前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一些困境:从事临床器官移植的机构与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必要的资质认证与准入管理措施,对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造成危害。
从2004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开始发布技术规范,对全国心、肺、肝、肾移植机构(医院)进行调查,全国有600多家医院从事临床移植。经过医政司评定,目前全国164家医院获得卫生部移植准入资格,正在卫生部网上公示,近期将公布。
另外,囿于中国传统观念,器官捐献还没有被老百姓普遍接受,《中国肝移植手册》中录入了关于肝移植的伦理学原则:“非不得已,不得为之”、“绝对自愿”、“无害至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