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网民和读者对一本新书《品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进行指摘。
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颇有些危言耸听的味道。其实“颠覆”古人已成为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文化“解读”方式。如有教师作文说诗仙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教授说一代圣人孔子是“丧家之犬”,有学者说司马相如“包二奶”,说卓文君“失财失身”……
令人诧异的是,大凡“恶搞”古人者,基本以名校老师,或是大学教授居多,这就让人有点担心了。评点古人当然可以,但不能离谱,随心所欲地“恶搞”。而有些人为何要“恶搞”古人?目的就是为了成名得利,因为这是最快捷、最经济的一种形式。“恶搞”当代名人,搞不好要吃官司,于是“恶搞”古人变成了没有法律风险的事了。
当今,一些所谓文化人的恶俗已走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任由这种“文化垃圾”堆满社会空间,侵害文化资源,只能加剧文化的荒漠化、商业化。扭转不良文化风气,让厚颜无耻者产生羞愧感,仅仅让群众和个别人发言声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恶俗传播者受到声名狼藉、身败名裂的文化打击,提升那些“不良从业者”的文化自醒。要想办法制止这种“恶搞”现象的泛滥,从目前来看,一方面希望通过宣传,让文化人自觉爱护自己的“羽毛”;另一方面,文化领域应该有一种自洁机制,而这正是需要努力建立的。
历史毕竟已成了历史,虽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是任何一个哈姆雷特的形象都可以拿出来取代已经得到世人认同的那个不朽形象。如今,有这样一些所谓文化人,纷纷加入了以谋利为目的的媚俗文化和垃圾文化的制造之中,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学术失身,是一种良知的泯灭,是时下非常值得警惕的一种现象。我们不排斥文化人追名逐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的文化人应通过自己勤奋的劳动,扎实的学问,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学科独树一帜地做出贡献而成名,否则如果让自己在学术中失了身,在道义上迷失了方向,那就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