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拆船
浙江在线08月27日讯
中午12点30分,湖州湖鲜街。铁锤撞击木板发出的“咚咚”声响,打破了南太湖的宁静。
几个慕名而来的远道食客,刚停下车子,就被眼前的情形吓呆了。昔日见证了热闹和辉煌的湖鲜街已是如此意兴阑珊。
24条餐船还是静静地停在港湾里,只不过绝大多数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提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因为那个臭名昭著的蓝藻,因为要还太湖的一片清白,湖州拆除了这条曾享誉浙北的湖鲜街。
省环境保护局日前也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加快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污染整治,提高杭嘉湖地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凡是向太湖流域排放含氮含磷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
湖鲜街一年带来1800万收入
“当初湖鲜街的热闹景象,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说起前几年的盛况,太湖三宝大酒店老板徐云很快就来了兴致,餐船上坐满了客人,船前停满车子,可谓是环太湖地区最热闹的地方。
“几年来基本上保持着这样的规模,每到周末我们船上的客人都能坐30多桌。”徐云说,“去年,我们船赢利了30万元,生意更好一些的餐船赢利都达到四五十万。”
据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 2003年是湖鲜街的辉煌时期,24艘餐船吸引了26万人次的游客,带来了1800多万元的年收入。
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局长李东民同样也深有感受。“停车场内竟然停了600多辆私家车。杭州车、上海车,宁波车……外地的游客占了一半以上。”
然而,今年24艘餐船却已经是风光不再。只有三成餐船,勉强能保本经营。原因很简单——蓝藻的影响。
船家心有不舍仍忍痛割“爱”
6月15日,第一艘餐船“水云间”的匾额被摘下。到现在,整个拆除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这24艘餐船,一直都让人欢喜让人忧。”李东民说,“能吸引来游客,但环保、安全、消防等方面的隐患也不小。”
垃圾直排太湖,还会加重南太湖部分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蓝藻的暴发。
今年5月,无锡蓝藻暴发引发用水危机。一水相隔的湖州人也很揪心,这更加坚定了他们拆除湖鲜街的决心。
然而,24条餐船毕竟创造了昔日的辉煌。当这些餐船老板、员工重新走上岸时,生活、工作必然要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听一个船家说,24条餐船上包括老板、员工有300多人。“船被拆除了,我们这300多人就要面临再就业的问题。”
所以,有些船家想不通,迟迟没有签下拆除协议,继续维持营业。
“我们都很清楚,这船肯定都是要拆的。”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酒店老板说,他们只想在限期内尽量延长营业时间。
这位老板也承认,拆除餐船,对太湖水可能会有好处。因为以前也经常有客人投诉附近的环境。
前些天,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负责人多次邀请这些船家进行座谈,协商解决方案。为的就是让所有餐船在8月31日前顺利移交产权。
记者昨天从负责拆除工作的南太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已有21条餐船签署了拆迁补偿协议。
工作人员在抽测水样
用生态修复带遏止蓝藻侵袭
这几年,太湖水位上升,水体更换速度有所下降。“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等于给了蓝藻滋生的一个温床。”李东民说。
如果刮起东北风,大片的蓝藻就会涌入南太湖,逼近湖州。“去年8月份,太湖蓝藻传出的恶臭味,太过熏人。我们办公室离太湖有三四百米,可硬是连门窗也不敢打开。”
而一旦成片的蓝藻堵住南太湖取水口,引发用水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想办法阻击蓝藻大规模逼近湖州。”李东民说,他们计划在离湖岸约一公里处修筑一条生态修复带,覆盖两个太湖入湖口。
“利用湖底的淤泥,堆积起一条长约5公里的大坝,种植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以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净化太湖水体。”
这是在目前暂时无法彻底“治本”的情况下,湖州市政府的一个创新工作。
据说,这个做法在环太湖地区还未曾有过,能够有效实现部分水域的生态平衡。
让祖居太湖的渔民都住上岸
除了湖鲜街,还有个地方也是当地政府治污的一块心病。
太湖入口处的小梅村,长期停泊着百余条渔船。数百人以船为家,吃住在船上,产生的生活污水就直接排入太湖。
今年67岁的渔民沈师傅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已经习惯在船上生活,岸上的生活可能会不适应。”
渔民的担心也正是湖州市政府所考虑的。当地政府部门正在着手准备启动“渔民上岸工程”,逐船调查摸底,打算通过征收拆除等方式实施,同时建设一批安置房、廉租房,帮助渔民轻松上岸定居。
另据湖州市政府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湖州市已经出台了《湖州市南太湖蓝藻防治应急预案》。
一旦蓝藻暴发,《应急预案》中的调水工程就会紧急启动,织里、南浔、东迁三个水厂,每天可以向湖州市区供水5万吨。
湖州市也正在市区西面筹建一个备用水源,每天可供水6万吨。
“太湖水养育了湖州人,科学防治蓝藻,科学治污,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对未来负责。”湖州市政府人士说。
停批一切排放含氮磷的项目
省环境保护局日前也表示,凡是向太湖流域排放含氮含磷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
我省将在年内制定杭嘉湖地区重点行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新的地方排放标准,杭嘉湖地区所有排污单位做到持证排污。
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环境监测监控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杭嘉湖地区所有重点排污企业全面建成在线监测装置。2008年6月底以前,太湖流域所有城镇都要有健全的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
此前,省物价局已经作出决定,从今年8月起调整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余杭、桐乡、南浔、长兴等12个县(市、区)的非经营性、经营性和特种行业用户的污水处理费,并积极推行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费按污染程度分档计价。
这些县(市、区)的非经营性、经营性和特种行业用户的污水处理费调整权限,由当地市、县政府定价调整改为由省物价局直接管理。
向太湖放养鲢鱼(资料照片)
相关新闻一 启动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项目
为了不让太湖蓝藻在浙江水域暴发,我省日前紧急启动了总投入1.2亿元的省重大科技项目“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
针对目前我省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缺乏脱氮除磷处理工艺的现状,这一重大科技项目将研发出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利用细菌“吃”掉污水中的氮和磷,让蓝藻“营养不良”,不能疯长。
项目还将建立起饮用水源蓝藻暴发的供水应急技术和预案,一旦发生蓝藻暴发等突发性事件,自来水厂就可以按照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百姓饮水安全。
按计划,科技人员将用两年时间完成水体“瘦身减肥”、污泥处理、蓝藻暴发应急预案、摸清“家底”等四大任务,确保我省太湖流域的饮水安全。
相关新闻二 下城区打响河道蓝藻歼灭战
日前,一场消除河道蓝藻的持久战在下城区悄悄地打响了。“我们每天要拦截一万多吨的污染量。”下城区城管办副主任骆程洪如是说。
今年6月,绿色油漆状的蓝藻出现在东新河,周边居民们对水质怨声载道(本报曾作详细报道)。可与此同时,不少城郊农居点的生活污水仍然直排东新河。
“一定要把生活污水截住,装入专门管道内,送到处理污水的专业厂家。”骆程洪说,今年年底,下城区的东新河、沈家南苑、长滨路等36个区域将要实行截污纳管。
“污水管网的建设,将改善东新河水富营养化的状态。”下城区东新河街道生态办杨森荣主任说。
据下城区城管办有关负责人说,通过3至5年的截污纳管滚动建设,东新河和下城区40多条农灌河的水质将会有明显改善。“当然,水质彻底改善,还需要依靠整个杭州的截污纳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