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8日讯
8月18日,白领氏牌皮衣、斜桥牌榨菜和宏达牌经编产品成功跻身“中国驰名商标”行列,并分别获得海宁市政府100万元的名牌奖励。这使得海宁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中国驰名商标”增至4件,拥有量走在了全省前列。
回溯到2001年底,海宁市还没有1件国家级商标,注册商标也仅1528件,省级著名商标8件,嘉兴市级著名商标21件。然而,到2007年6月,全市已拥有注册商标3403件,浙江省著名商标21件,嘉兴市著名商标68件;同时还拥有浙江省皮革商标品牌基地1个,嘉兴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个。
海宁品牌数据的快速增长,是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4大举措努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
——政策推动。海宁市多年来积极引导和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通过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政策措施的扶持,加速全市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引导和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等实施办法,在对前几年海宁所有的工业经济政策进行疏理和完善后,明确提出了今后海宁工业经济发展的十大重点,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三个方面出台了35条扶持政策。去年和今年,又结合形势的发展,有计划地对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作进一步疏理完善,做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市场拉动。产业催发市场,市场拉动产业,这是海宁市借助专业市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早在1993年,海宁就规划建造了全国最大皮革专业市场海宁浙江皮革服装城。10多年间,市场在稳定皮革服装交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毛皮、箱包等皮革制品交易,成功实现了从专一皮衣市场向多元化综合市场的转变。2005年,海宁中国皮革城异地新建后,交易面积扩展到16万平方米,商铺超过1300家。2005年实现总交易额68亿元,2006年实现总交易额72亿元。同时,通过连续举办12届国家级展销会和博览会,为企业提供了展示产品、开拓市场、交流信息的舞台。同样,为发展海宁家纺产业,2001年,在浙江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基础上,海宁也先后建成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和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海宁中国轻纺村,两个经营装饰布、沙发布、窗纱、床上用品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各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5%。2006年,市场成交额超过40亿元。专业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家纺企业发展。
——园区带动。近年来,海宁十分注重加快工业区的建设,将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抓手,使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加快产业集聚和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市拥有3个省级开发区,7个镇工业功能区及尖山新区。这些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设和运作,发展势头良好,并通过企业集聚,形成了皮革、经编、装饰布、电子等具有明显特色产业优势的专业区,对全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马桥街道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和许村装饰布科技工业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由于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马桥和许村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第一批命名为“中国经编名镇”和“中国布艺名镇”。
——科技促动。为又好又快地发展工业经济,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打造先进轻工制造基地的要求,市财政不断加大科技开发扶持。仅2006年,财政科技支出总额就达6000多万元。同时,市政府还积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联系,促进产学研联合,通过“引进外智”、“借用外脑”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也积极投巨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5家。
目前,海宁已初步形成了以皮革为支柱产业,经编、家纺为优势产业,电子、化工(医药)、印刷包装为新兴产业,机械五金、袜业为传统产业的区域特色工业经济新格局,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正朝着打造“世界皮革制造基地、全国家纺制造基地、全国经编制造基地”三大目标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