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正当欧美国家对中国玩具实施“围剿”、国内许多靠贴牌出口的玩具生产企业遭遇“寒冬”的时候,丽水市云和的木制玩具却异常红火,他们的自主品牌产品不仅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还直接出口到欧洲,赢得了欧洲客户的普遍信任,甚至还获得版权收益。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源于他们的创新。云和玩具产业通过与创意和动漫产业的延伸和对接,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富有情趣的玩具产品,从而赢得市场话语权,逐步摆脱对国外经销商的依赖。
云和木玩只是浙江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这种以“块状”形态散落于浙江大地的产业集群,曾经给浙江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但是,在前有全球化浪潮的催逼、后有各种要素制约的今天,浙江制造业同玩具产业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制造业是浙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浙江制造业如何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出路也许只有一条:加快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越升,用自主的技术和品牌,在全球化产业分工占据更高的层次。
东部沿海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东部沿海这6个省市,不仅地理区位上紧密相联,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最密集地区,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发展方向。
2006年,东部沿海的这6省市,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62%,占全球制造业比重为7.3%,达到制造业大国日本的一半以上。在2006年全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规模实力排名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依次分列前五位,福建列全国第9位,居河北、河南、辽宁之后。
2006年,上述6省市以约占全国7%的国土面积、27.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9.1%的GDP、54.4%的财政总收入,制造业功不可没。
据国际权威机构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份额将达到22.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国。据此推算,至2020年,沪苏浙闽鲁粤6省市的制造业产值,至少要占到全球的15%,大大超过日本,接近西欧,成为全球制造业比重最高的地区之一。
东部沿海6省市,不仅制造业规模大、比重高,而且产业集聚度也高,比较优势突出。2005年,6省市制造业列前位的通信电子等10个行业产值,合计已占这些省份制造业总产值的7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与韩国、日本等工业化先行国家当初的行业集聚水平亦相等。1990年,韩国制造业前10位行业的产业比重合计为70.7%。
从产值比重最大的单个行业来看,2005年沿海6省市的通信电子业占制造业产值比重为17.3%,高出全国同一数据的4.9个百分点,已达较高集聚水平,远远超过其后的电气机械、纺织、化工、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沿海6省市有90%左右制造业行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除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3个行业较弱外,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石化等其他27个制造业行业均有优势。
在制造业产值的空间密度上,东部沿海6省市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沿海6省市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总产值为132553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1981.4万元,高于同是沿海省份的京津冀辽琼2.7倍,高于中部地区10倍多,是西部地区的60多倍。
当然,这一水平与邻近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05年,韩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约为262.5万美元,而沿海6省市2005年仅61.5万美元左右。另按当年汇率价格计算,韩国1990年每平方公里制造业增加值已达65.3万美元。可见当前沿海6省市制造业空间密度只相当于韩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6省市比较:浙江的优势和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浙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78年至2006年,我省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约1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2%近3个百分点,年均拉动GDP增长约6.5个百分点,领先于全国水平。
平均每天,有224家私营企业开业、有1076户新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这是浙江令人咋舌的“创业活力”。2006年全省新开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为8.05万家和38.7万户。截至2006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共计40.6万家,个体工商户179.8万户。
蓬勃的创业活力为“浙江制造”提供了强劲动力。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高达2690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26.4%,继续位列全国第四。
与东部沿海其他5省市比较,浙江制造业确实具有强劲活力。
省发改研究所区域与产业研究专家杜平,根据东部沿海6省市制造业产业集聚度的变动和主导产业变动状况,比较分析了各省市制造业近5年发展的一些基本趋势和特征。从他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05年5年中,浙江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仅次于山东省,制造业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8%,上升了1.5个百分点。
而浙江的最大亮点,是比较优势行业数量最多。根据计算,2005年6省市域制造业均有10个以上的比较优势行业,其中浙江多达18个,最少的是上海和江苏为12个。不过浙江制造业优势,目前多数集中在纺织轻工类等传统上,如化纤、皮革、纺织和服装等。
上海和广东制造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制造优势行业质量较高。江苏制造优势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类以及部分电子机械类行业。福建的皮革、工艺品、服装和家具等,及通信电子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有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浙江制造业结构变动率在沿海6省市中处于最低水平。2000年至2005年,尽管浙江制造业飞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速达28.4%,列沿海6省市中的第二,但制造业结构变动率却仅为31.9%,远低于山东的45%。
专家分析,制造业结构变动率和产值高增速的不协调,说明浙江制造业快速增长,但并没有促进其结构的较大变动。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导致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长期比重较高,出现了传统行业的“路径依赖”现象。工业制造业增长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也是当前浙江制造业增加值率相对较低、工业投资增速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我省制造业总体和部分行业集聚度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是行业内中小企业进入过多过快、低端同质化竞争过度,行业内的产业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致。而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从单一封闭性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大规模地向产权多元化企业制度转变。
结构升级,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4年,万向钱潮在深交所上市。
2000年6月,万向集团以持股23.75%位列华冠科技第二大股东。2002年9月,华冠科技成功上市。
2000年1月,深圳万向投资有限公司受让露露集团拥有的共计公司总股本26%,成为承德露露第二大股东。
2004年6月,万向增持后成为华冠科技第一大股东。
2004年8月,“航民股份”上市,万向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之一,持有21.75%的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2004年8月,君子兰集团与万向集团签订了整体转让的正式协议,君子兰集团将持有的37%的兰宝信息股权转让给万向集团。转让完成后,万向集团成为兰宝信息第二大股东。
2004年11月,中国有色集团将持有的中色股份5808万股(占总股本的10%)转让给万向资源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万向资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2007年7月,万向完成最大一桩海外收购,成为美国AI公司第一大股东。另有一些海外收购计划已经或正在实施之中。
通过资本运作,万向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同时也实现了结构的升级,从产业链的最低端走向中高端。2006年,万向集团综合实力列浙江民企百强榜首位,居全国民企500强的第7位。
在专家的实证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制造业的这一发展趋势。
2005年,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通信电子和仪器仪表两大行业的产值比重,占东南沿海6省市全部制造业产值的19%,高出全国5.3个百分点,占全国78.7%,而传统产业的比重在快速下降。
进入21世纪,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东部6省市的制造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以技术或资本密集为特征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产业层次加快提高。
2000年至2005年,东部沿海6省市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的8个行业,升幅达到9.3%。这些行业的绝大部分,是公认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比重增长最快的是通信电子制造业,5年升幅5.3%;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居其次,升幅2.5%。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行业,也是这一区域发展最快的行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也愈来愈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5年来这6省市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公认的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即服装、纺织、食品加工、饮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其中服装行业下降了1.2%,纺织业下降了1.1%。
在这5年中,浙江制造业发展趋势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较快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快于传统行业,通信电子、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份额有较大提升,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份额继续下降,结构在不断优化中。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这些变化,从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的流向上也能看出。
2000年至2005年,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劳动力自由流动度加强,东部沿海6省市制造业劳动力资源,纷纷向比较优势较强的制造行业部门集中分布。如通信电子、电气机械、皮革、服装、家具等行业,均是2005年6省市区位比较优势列前6位的制造行业。
制造业劳动力资源的这种结构分布调整,强化了沿海6省市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造就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生产能力、效率和效益,使得制造业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