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青年时报》报道,根据长三角各统计部门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从各城市GDP增速看,舟山以17.1%继续领跑长三角地区(原因是经济基数小,总量上变化显得特别明显)。除舟山外,浙江6个城市增速全部落后于江苏板块。
按正常眼光看,对每一个浙江人来说,这消息当然不值得高兴。但如果了解这几年浙江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上所做的努力,便一定会转忧为喜。
喜从何来?不妨以我的切身感受来说。因为职业使然,我每天都在关心浙江各地的新闻,发现,GDP已不再是各大媒体的热门词,这反映了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追求GDP的热情已没有从前高涨,代之而起的是“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口号。从中,我体会到了浙江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正在完成一次战略转型。
说实话,浙江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但好景不长,几年发展下来,这种模式的弊病日益明显,干部群众都认识到,此路不通。浙江如要继续保持经济领先优势,就不能再追求“产能扩张、数量第一、规模翻番”的目标,不能再沿袭“投资拉动、项目拓展、GDP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是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今年7月20日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今后看浙江的实力不单要看GDP,更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浙江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衡量其政绩的标准不再只是GDP增长率,同时也包括万元GDP土地增量、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等涉及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成本的指标。当各地仍然把GDP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来对待的时候,浙江率先废止了单以GDP论英雄的评价标准。所以,浙江经济才出现了以下发展势头:
一是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面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面对产业竞争能力弱化的严峻挑战,浙江仍然把突破口锁定于创新。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在2005年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已跃居全国第二的基础上,浙江省规定,“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到2020年达到2.5%以上。修炼好内功之时便是浙江经济再次腾飞之日。
二是坚持走建设“绿色浙江”之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走过的道路,浙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来还环境债?省委、省政府的态度很坚决: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这个债!省长吕祖善提出,宁可GDP增长降低几个百分点,牺牲速度,也要坚决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于是随着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出,如2005年,浙江作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全省环保大会,全面部署“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打响了一场又一场全面整治环境、建设“生态省”的战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是这种不追求量的增长,而是着重质的突破的经济增长观,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就以我所居住的绍兴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7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长三角十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66元,绍兴市以人均12362元列第一,高出苏州市(10927元)近1500元,这是该市已经连续第二年成为长三角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7月24日中国统计信息网)同为地级市,去年苏州的GDP是4820亿,增速15.5%,绍兴是1678亿,增速13.2%,均不及苏州,可人均收入却不及绍兴。有论者称,在中国所有城市中,FDI雄踞首位、GDP排名全国第四的苏州市,在多项衡量居民富裕水平的指标上竟然落后于远处中国内陆的成都市。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对我等百姓来说,GDP增长多少云云,意义只是事关官员升迁的政绩,我们所关心的是“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政策目标能够带给我们多少实惠。我们只认准一点:哪种经济增长方式能让咱的钱袋子鼓起来,咱就支持,就开心!所以说,我们不必为浙江GDP增速被江苏全面超越而忧,应该高兴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