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杭州市旅委向杭州市委市政府递交了《杭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其中有关人力黄包车将成为重新设计和拓展西湖观光交通系统一部分的建议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反对者中以一位名为贾高顺的浙工大教师来信中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说:“黄包车是旧社会基层劳动人民的谋生手段,现在在电影中看到,也备感心酸。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用小型的电动三轮、四轮代替人力黄包车,既现代又干净,也不会让车夫太辛苦。我坚决反对人力黄包车再现,提倡用现代高雅的交通工具,达到宣传杭州、宣传中国古老文明的目的。”持此观点的还有好些市民。(8月30日《今日早报》)
首先我要对贾老师悲天悯人的情怀表示钦佩,但对其以这种观点反对上述建议则不以为然。贾老师可能对鲁迅笔下《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和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同名人物记忆太深刻了,故一见到黄包车,便会联想起“骆驼祥子们”的不幸命运,以为西湖边跑起了黄包车,就意味着“骆驼祥子们”遭践踏遭蹂躏的景象又要重现了,所以要坚决反对。
殊不知,此“骆驼祥子”非同于彼“骆驼祥子”,老舍笔下的祥子除了一身力气,什么都没有,西湖边将要出现的祥子“要能说几国语言,熟悉所有景点和历史,能担任导游”,而且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再不会遭遇上等人的欺压,纯粹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产生的一群自食其力者。一句话,产生祥子悲剧的社会生活环境变了,当今的人力车夫也不再会遭遇受歧视、受欺压的不幸命运。这就像“西湖船娘”不同于旧时服侍富商大户、达官贵人的使女一样,大家都处在平等的位置上,不存在谁欺负谁的问题。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将此提高到政治高度来讨论,说什么人力黄包车重现西湖是历史倒退,与建设和谐社会宗旨相悖,事实上,它只关系到如何看待“文化记忆”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时代,各地常用一些能勾起游客“文化记忆”的手段来进行旅游促销,无可厚非。譬如到过绍兴鲁迅故里的游客都会看到,三味书屋门口的河道里泊满了乌篷船,船工们头戴毡帽,手捏烟斗,一口绍兴土话,俨然闰土、阿Q再世,此情此景当然会勾起旅客对有关鲁迅笔下人事的记忆,但决不会傻到认定乌篷船是旧社会基层劳动人民的谋生手段,以此进行旅游促销,让人仿佛进入了旧社会,会使人备感心酸。
类似情形在全国各大景点所在多有,要知道,建立在这类消费主义基础之上的“文化记忆”大多是假的,虚拟的,是一种虚伪的“文化记忆”,好玩而已。暂不论真假“文化记忆”的短长,单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人力黄包车既能传承历史的精髓,展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又能增加就业、保护环境,只要管理得法,让其成为新的“西湖一景”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