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31日讯 我国援助马里医疗队开始于1968年,我们这一批是第19批援助马里医疗队,台州医生是首次参加。医疗队队员以自愿报名为主,组织推荐为辅,经过一系列考核选拔出来的。此次医疗队共31人,由台州、湖州和金华三地的医生组成,到马里后,分别分配到马里卡地、锡加索和马尔格拉三地的医院。
去马里前,队员在杭州参加了5个月的培训,学习法语(马里官方语言)和当地土语(邦巴拉语),并对马里有了一定的了解。2005年7月21日,医疗队从杭州出发,经香港,从巴黎转机,于7月23日到达马里首都巴马科,开始长达2年的援马之旅。
在艰苦条件下,我们展开救死扶伤的工作,一个医生一天要接待数十个病人
出发之时,队员们充满了豪情壮志,决定要在马里做出一番成绩来
台州队是总队,工作地点是离首都最近的卡地医院。卡地医院是马里三家国家级医院之一。我们原以为条件应该还不错,但实地看了后,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医院只有一个内科医生,检验室只有显微镜、离心机、水浴箱和721分光光度机等简单设备,临床检验只能靠手工操作,B超机、拍片机、麻醉机等设备基本上是由我国政府和国际援助机构提供的,由于多年没有更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或不能使用。有队员感慨,马里的国家级医院还不如我们国内一般乡镇卫生院。
离首都二三百公里外的马尔格拉医院和锡加索医院医疗设备更简陋:马尔格拉医院的急诊室里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一张破椅子,连简单的体检床都没有;锡加索医院的内科和外科,只有血压机和听诊器,再无其他设备。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队员开始了为期2年的救死扶伤的工作。台州队除了队长、翻译和厨师,8个医生分别担任内科、外科、骨科、妇科等科室的主治医生。我们免费治疗和提供药物。工作第一天,来医院门诊的病人有上百个,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
在跟当地医护人员和病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中方医生在马里非常受尊重,病人信任中方医生,乐意接受中方医生治疗。刚开始,我们以为病人多只是阶段性的,但一段时间下来,病人并没有减少。多的时候,一个医生一天要接待数十个病人。
因为贫穷,当地百姓得了病大多拖着,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到医院看医生。我们接手治疗时,病人已经受伤三四个月,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比如病人骨头断了,有些部位已经开始腐烂,我们不得不给他做截肢手术。
马里地处非洲内陆,缺碘,得甲状腺的人非常多。在我们3个点做的5500多个手术中,一半左右是切除甲状腺肿瘤,许多来做手术的患者甲状腺肿瘤有脑袋那么大。来卡地医院做腹腔肿瘤手术的病人也不少。我们曾切除的最大一个腹腔肿瘤有22.5公斤重。
具有中国特色的针灸在非洲很受欢迎。2006年年初,一位塞内加尔的小女孩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卡地医院。父母告诉主治医生胡志明,女孩生下后就下肢站立、行走困难,辗转多处都治疗无效,这次是慕名跨国求助。胡志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立刻为小女孩查看病情。接下来的半年,在胡志明医生的针灸治疗和家属按摩配合治疗下,小女孩的下肢肌力有了明显恢复,并逐渐能正常行走。回国当天,小女孩特意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到医院,情不自禁地跪到地上,向胡医生道谢。
按照当地的工作习惯,我们从上午工作到下午2时,之后就下班了。表面上看,医疗队的工作不会很累,但医疗队的实际工作量远远超过8小时。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队员必须24小时备班,保证随叫随到。当地急诊病人多,医生经常半夜三更被叫醒,为急诊病人做手术。比如卡地的外科病人和妇科病人比较多,外科医生王俊青和妇科医生胡凌云基本上是常年全天候备班,休息时间经常被打断。
医疗队不仅救死扶伤,还担负着“民间大使”和当地医生指导老师的角色
援助马里的医疗队不但要做好救死扶伤的工作,还发挥着“民间大使”的作用。援助马里的医生不但为当地百姓服务,也为马里的高层和知名人士服务。我们先后为马里总统顾问、总统府非洲事务特派员、外交部长秘书长、投资贸易促进部部长,以及几内亚驻马里大使治疗过,并取得满意的疗效,扩大了中国医疗队的知名度。
我们的总队与马里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一次,马里总统外交顾问先生因腰痛活动不便,担心两天后不能去外地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他通过大使馆联系到我们。当时,我带领骨科、针灸专家和翻译前往诊治,经过询问病史和详细检查后,我们确定他得的是腰肌筋膜炎,给予针灸、推拿等治疗,并给他配了药。两天后,效果十分明显。他按期参加了会议。
2006年8月,我国外交上有一项重大安排,推荐香港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里的态度不是很明确。当时,正好有两位马里高层亲戚来卡地医院治病。使馆领导叮嘱我们尽最大努力把病人治好。经检查,其中一名病人是膝关节韧带损伤,行走不稳,另一个是膝关节弯曲畸形。
骨科医生王临翻阅了大量的业务书籍,并查阅有关资料,经过反复推敲,制定理想的手术方案,提前安排手术。由于术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手术进展非常成功。术后,他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指导家属进行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病人恢复良好。病人和家属都十分满意。
医疗队的敬业精神赢得了马里高层的好感。之后,马里明确表示支持陈冯富珍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并为此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做了专门演讲,支持中国。
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当地医院给我们每位医生配了两名助手。我们发现,有些助手虽然出国留学过,理论知识也不错,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很差。锡加索医院马方妇产科医生萨拉,曾经留学俄罗斯,2006年8月来锡加索医院工作前在巴马科某医院妇产科做门诊工作,但她不能独立完成一个手术。中方的两位妇产科医生就利用每周一次的大查房时间,对她进行专题讲座。在实践中,从常见的妇产科急诊处置技术、手术基本技巧、产钳使用等临床使用技术入手,手把手地教她,同时,结合临床疑难病例,从诊断、治疗以及有关医学文书书写等环节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我们回国前,萨拉已能单独胜任该院妇产科急诊手术。
两年来,我们培训当地内、外、骨、儿、妇产、麻醉、针灸、放射等科专业人员152人,带教大中院校医学生221人。
与淳朴善良的马里人民生活在一起
如何适应那里的生活是一大考验。马里属于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33摄氏度。蚊子很多,很大,嘴巴上的吸管很长,防蚊成了一大工作。我们特地在长裤里面又加穿上一条长筒袜。但是防不胜防,在那里生活,一口都不让蚊子叮咬是不可能的。马里疟疾(俗称打摆子)流行,主要就是靠蚊子传播。我国这种病几乎灭绝,我们体内没有相对的抗体,一叮一个中。刚去不久,我们台州队的医生有8个患上疟疾。
干燥的气候我们也很难适应。刚开始,许多队员出现喉咙疼痛,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等现象。被太阳晒上几十分钟,毛细血管就破裂,好多队员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血斑等情况。我们经过半年时间才适应下来。
干燥的天气也给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我们穿着纤维衣服,手一摸,就会带出火花,手麻麻的。有次外科医生王俊青伸手去拿饭勺盛饭,刚握住饭勺的柄,人被电到了,另一只手上的碗筷也不自觉地掉到地上。
有句话这样形容马里的情况:经济靠援助,吃饭靠大树。马里有大量的芒果、木瓜、香蕉和面包树,老百姓饿了就到树上摘一个果子充饥。马里人对这一点很自豪,他们说这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百姓除了饲养一些猪、羊、牛,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但马里人并不愁眉苦脸,闲暇的时候,他们就在大树下看着一群孩子在旁边嬉戏,非常知足。
当地除了包菜、土豆,几乎没有什么蔬菜,海鲜更少。吃饭的时候,就煮一锅土豆泥混洋葱,也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来吃。那里有4个月的雨季,我们事先带去了青菜、蚕豆、芹菜、黄瓜等蔬菜的种子,在雨季里种一些蔬菜改善伙食。
马里人很淳朴、善良。当地老百姓对中国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很奇怪,他们会非常担心地问:“要是死掉了怎么办?”我笑着告诉他们,中国儿童的死亡率在1.5%以下,孩子不会那么容易死的。听了这话,他们眼睛里充满神往之情。
当地的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比较多,我们医生在给病人医治的时候,存在被感染的危险。让我们感动的是,如果病人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他就坚决不到医院来看病,也不出门与别人接触,尽量减少把疾病传染给别人的可能。有其他传染病的病人来看病,也会事先告诉我们,让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
马里人对医生是非常尊敬的,对医疗队员尤其友好。走在街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流利地用中文“你好”跟我们打招呼。对我们说来,在马里的两年,条件是艰苦的,但心情是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