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31日讯 8月30日,开化县华埠镇华锋村林农杨精勇,雇来5名劳力上山抚育毛竹林。“一个月锄草铲山施肥,将这88亩竹林抚育了一遍。”杨精勇说,去年4月,他以23.2万元的价格取得这片集体山林35年的使用权,当年就在杉木间隔处种上3000多株毛竹,“每百斤毛竹30元,还有毛竹笋等出产,这可是我的‘聚宝盆’,当然要抚育好。”
这是衢州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历经3年多探索,目前衢州全市1850个行政村和748万亩林地明晰了产权。流转林业生产要素169宗,面积31503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6宗,贷款金额突破1000万元。林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66.1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4.91亿元。今年上半年竹木加工业的总产值就达到35.13亿元,同比增长37.07%。
衢州市“七山两水一分田”,是全省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2003年底,全市约65%的山林承包期到期。衢州市林业局法规处处长韦俊伟介绍,部分林农眼看承包期将到期,渐渐失去护林、营林积极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乱砍滥伐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开始,衢州全市打响了延长山林承包期二轮延包战役:以法律形式颁发林权证,明晰产权,保障林农利益;建立林权流转平台,农民可依法将拥有的山林使用权流转、买卖、变现,降低木竹税费。
林改激发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激增。据市林业局统计,去年竹木产业为农民创收20.61亿元,增收2.1亿元。江山、龙游、开化等主要林区,每个村集体一年的林业平均收入可达3万元—5万元,一些重点林区可达10万元以上。各地林农们还自发组成护林队防火、防盗。
林权流转“转”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源头“活水”。江山市峡口镇的大石前村、柴村村、明珠村、新周村,387亩集体山场对外流转,收益近50万元,全部用于整治“赤膊墙”、安装自然水、配置公共设施等公益性投入。在张村乡大尖坑自然村,62岁的廖廷福乐了,再过段时间,全村就要搬到离城区仅10里路的清泉小区“下山脱贫了”,建房等开支不需要自己掏钱,这笔钱来源于7月份流转3715亩山林所收益的639万元。
完善规范流转权,一批工商企业主纷纷投资山区林业。衢州全市规模以上竹木加工企业从2004年的62家,增加到现在的188家,去年实现总产值57.61亿元。同时,兴起各类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实体,它们正成为衢州林业生产中强有力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