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舟山出了两位有名的经学家,一位叫黄式三,老家紫微人、一位叫胡夤,定海城关人,两人一直在本地教学,从事经学研究,黄式三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经学研究人物。”昨天上午,受邀在市博物馆进行整理研究的原市档案局长凌金祚说。
比市博物馆对胡夤的研究更早、并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黄式三的是浙江海洋学院。该院成立专门的研究班子,在全国各地收集到很多黄式三的著作,对其进行了整理研究,打算2年左右。研究课题已经被列为国家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黄式三和胡夤都是贡生,且是师生关系,胡夤是黄式三的高足弟子。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中说,黄式三,1789-1862年,清浙江定海人,字薇香。道光岁贡生。治《易》、《春秋》,而尤长于《礼》,著《论语后案》,能持汉宋之平,曾为大吏幕宾。胡夤其父胡德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参将,在竹山抗击英军时受伤。
黄式三的 《论语后案》在古籍书中屡屡提及,而胡夤的《论语集解义疏》在浙江通志和舟山的地方志当中屡屡提及。“胡夤的著作,是前段时间他的后代把手稿捐献给博物馆后才发现的。他的《论语集解义疏》作品曾经在民国时期出版过,此次看到他的手稿,进行整理、点校、注释。他们对论语的阐述和前人比较有所发明有所建树。这两人经学研究在浙江、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胡连荣说。
《论语》是2000多年前,由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论进行整理纂成的一部著作。自汉以来,孔安国、包咸、郑玄等众多儒家进行研究,直到现在对论语的研究经久不衰。原因在于论语提出的思想,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对治国、修身、治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江海洋学院和市博物馆的专家都表示,论语是经学十三经中的重要著作。在清朝、民国对论语的研究在学术界占有很高地位。小小的舟山能在经学研究上出现两位取得如此业绩的专家非常不易。但是,现代人看不到他们的作品,另外,他们的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有些引证、出处都需要进行解说。所以今人的研究,对研究地方古籍,研究儒家著作,对进一步理解论语的思想有所助益。同时,这些著作的出版,也是对舟山海洋文化底蕴的发掘和弘扬。
新闻链接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 《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 “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