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在杭州滨江温馨人家小区23幢,有一户“人家”永远是嘈杂的,这里的18个孩子都是寄宿全托的聋儿,耳朵上戴着助听器,老师们跟孩子们说话时都要大声,孩子们学说话时更像在喊。
这是一个民办的聋儿语训基地,挂靠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耳聋康复研究所下,负责人陈小玲老师教聋儿说话已经有12年了。
陈小玲的这个基地办得很艰难。由于是民办,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补助,每个月仅靠18个孩子每人六七百元的学费和康育费收入,来支付房租和维持日常开支。陈小玲自己每月的收入经常不足千元。但看到一天天在进步的孩子,她还是义无返顾地支撑着。
教师节前,记者走进这所语训实验基地,深深地体会到了当聋儿语训老师的艰辛和乐趣,以及它的存在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的意义。
三个班分别叫“芽芽、苗苗、豆豆”
陈小玲的聋儿语训基地的房子是租的,有三室二厅。陈小玲把客厅当作寝室,餐厅当办公室,三个卧室则成了教室,分别取名为:“芽芽班”、“苗苗班”、“豆豆班”,18个学生根据年龄大小分班教学。陈小玲自己家住城西,每天六点多就赶到滨江,晚上七八点才回到自己家。
8点,我来到小区,一出电梯,就听到一户敞着门的人家传出一种有点“奇怪”的响声。我想基地可能就在这里。
“这个是什么?谁能告诉我?”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短发的妇女坐在小板凳上跟小朋友们大声且缓慢地说话。穿着很朴素,脸上透着股亲切感。
看到我来,小朋友们很兴奋。有的冲我笑,有的还跑过来拉拉我的手,还有的小朋友对着我喊:“阿姨好!”虽然口齿不那么清晰,但是他们的快乐一下子感染了我。
陈老师告诉我:“这里的孩子们虽然听力不是很好,但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追求快乐和合群。他们最喜欢有人来看他们。”
看孩子们一直好奇地观察着我,陈老师索性转换了话题:“阿姨身上背的包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黑色的!”5岁的徐清奕抢着回答。
“你真棒!”陈老师做了个大拇指上翘的动作,把徐清奕拉在怀里亲了一下,徐清奕高兴地在教室里又跑又跳。
我试着跟孩子们对话,孩子们张大嘴巴用力地发音,声音不是很清晰但我能听懂,我发现我的心中也有了成就感。也许这就是陈老师12年坚持做聋儿语训工作的原动力吧。
儿童乐园里的感人一幕
10点,原本阴沉的天出了太阳,我提议带孩子们出去玩玩。“那好,孩子们排排好,我们去儿童乐园。”陈老师笑眯眯地指挥。孩子们都欢欣雀跃起来。
所谓的儿童乐园,其实就是小区里的儿童公用设施。地方不大,只有个综合型的滑滑梯。但孩子们像见了天大的宝贝一样高兴。
我站在一旁看,有个小姑娘拉起我的手指指滑梯。我明白了,她是叫我一起玩。小姑娘叫彤彤,今年两岁半,是这里最小的孩子,胖乎乎的很可爱,刚才在房间里我还抱过她。
陈老师用眼睛示意我:“去吧,和她一起玩。”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怜。“这孩子除了听力不好,其他都很好。非常聪明,才两岁半,但所有孩子的名字都知道;要‘臭美’,每天要我在她的朝天辫上扎花;知道我对她好,分给她吃的东西一定要塞我一口……”
陈老师的声音听起来有些颤抖,我情不自禁地上前,爬上那久违了的滑滑梯。
最忧孩子被耽误
12年来,陈老师接触了上百个聋儿,其中相当多的孩子在耽误好几年后才送来的,“钱总可以再赚,但耽误了孩子语训的最佳时期,误的就是孩子一辈子啊。”每次看到因被耽误而言语发展缓慢的孩子,陈老师最感痛心。
晓涛的父母在杭州打工,收入微薄。去年,晓涛的父亲听说杭州滨江有个聋儿语训学校,且学费不高,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儿子送了过来。一开始来时,晓涛一句话也不说,只会比划。但在陈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语训指导下,晓涛会说的字越来越多。虽然现在口齿仍然不够清晰,但父亲已经很满意了。“回到安徽老家一比较就发现,他比同龄的农村孩子懂得都多。”
由于经济困难,晓涛爸爸只给儿子配了一只助听器,这样一只单耳的助听器也要七八千元。陈老师一直建议晓涛爸爸给儿子配一双完整的助听器,因为晓涛接受语训迟,要恢复到正常的言语水平本身就比其他的孩子难,所以更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晓涛爸爸实在心有余力不足。
陈老师说,她教的18个孩子里,绝大多数是来自安徽、四川、河南以及浙江生活水平相对较差的家庭。班里有一个孩子至今欠着几千元学费。“我实在不愿意看着他们因为经济的原因被迫停止语训,实在太可惜了。”
除了经济上的因素,陈老师最担忧的还是从她这里出去后,如果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爱,这个孩子仍然有可能回到从前的状态。“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就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跟不会讲普通话的奶奶一起生活,一年后听力和说话能力又退步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想给孩子找个快乐的家
聋儿因为生理的原因有时候会很吵,而住在小区里,肯定会影响邻里的安静。虽然小区里热心的邻居不少,经常还会送些闲置的小孩衣服和玩具过来,但陈老师觉得,再在这个小区里办学已经不合适了。
再者在小区里,孩子们没有一个大一点的活动场地,卧室改造成的教室也显得挤了些。陈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一个合适孩子们成长的,安全的地方搬过去。
“我知道找一个我理想的地方很难。而且租金还不能太贵。我的收入很有限。不仅不能补贴家用,有时还要老公帮我贴补这个基地。真的很对不起老公。”
还有一个愿望,陈老师说,希望有人能跟孩子结成对子,给他们点温暖。不是经济上的资助也不要紧,能常常来看看他们,给他们带来快乐,就好。
记者手记
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陈老师偷偷地跟我说:其实有时候真想放弃。但她不能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因为她是负责人,她不能让孩子们和代课老师看到她的忧虑。
她曾经试过放弃。生完孩子后,她去找过其他的工作,但半年后她又回来干这行。照她的话说,整天跟这些孩子打交道,自己的心都变得很单纯,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了。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应该会有很多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收到各种各样的教师节礼物吧?但陈小玲老师从来也不想这些事。因为这些孩子都很穷,他们的家乡也很远。她惟一能得到的,就是孩子们的祝福。
她告诉我,你看这里的孩子每个都很可爱,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同样得到的是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亲昵,这种满足感是谁也体会不到的,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前天,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时,说了这样一句动人的话:“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我在采访了聋儿语训基地之后,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