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兴盛,古玩吃香,但民间流通的古玩中难免鱼龙混杂。9月8日结束的由省博物馆主办的“走进舟山”为民义务鉴宝活动,成了民间收藏“打假”盛会。据了解,在整个鉴宝活动中,发现有两至三成藏品是仿制品。
当天下午的鉴定现场,曾出现戏剧性一幕:市民王先生拿来的一只瓷瓶经专家鉴定后,被确定是赝品。当他欲离开时,恰遇当初的瓷瓶卖主也在那里。王先生一看到他,气不打一处来。这只瓷瓶是王先生今年7月份在定海某家藏品店买的,当初,该店主口口声声说是真品,现经专家鉴定是假的。“做生意要讲诚信,假货卖了还不肯承认。”王先生愤愤地说。
市博物馆原馆长胡连荣告诉记者,这样的事在收藏界是司空见惯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次义务鉴宝活动中,专家发现了不少现代仿品,许多人是抱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去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收藏市场缺乏规范,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以仿制品、伪造品、赝品充当真品,牟取暴利,给收藏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据介绍,前来鉴宝的主要有几类人:一是祖传文物继承者。如有位杨老先生,家有祖传的十本淳化阁帖。在祖传者中,不少人缺乏研究,需要专家的鉴评,这部分收藏者的东西真品多、质量高,但有些不懂得保护技巧。二是文物收藏的爱好者,以藏养藏。这类人员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收藏规模较小,门类单一,去鉴宝现场主要是学知识,长见识,倾听专家收藏建议,和藏家交流收藏经验,把自己收藏的藏品升华,走向优质化。三是职业收藏者。他们大多以经营买卖古玩为业,让专家在鉴定的同时,更希望专家给出收藏品的市场价。
胡连荣说,由于藏友没有专业的鉴赏知识,他们只能买些文物画册,对着书本寻找古玩。其实很多人造假仿制,就是按照书上描写的进行仿制,按图索骥正好中了那些人的陷阱。搞古玩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收藏就是一种情趣,享受到文化的美才是根本。收藏的过程,是对某一段历史和某一类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的过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这是很难用价钱来衡量的,心态要放平。
专家提醒,收藏古董已成为一种高智商活动,不到博物馆认识和研究那些与自己收藏相关的藏品,不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受骗上当的几率会很高。收藏者需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少走弯路,同时调整好收藏心态。
业内人士建议,现在收藏就是做生意,合法性地开店、买东西就应该开发票,上面注明“此乃真品”、年代和形状等关键点。现在古董店的一些经营者缺乏诚信,藏品既然作为一种商品,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古玩市场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