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近日,温州医学院教授李校堃从北京捧回了第二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以李校堃为首的引进人才团队创下的佳绩,再次刷新了温州科研荣誉榜。
和李校堃一样,管敏鑫、黄少铭、杨福馨等一百多位海内外高层次教授、博士近年来纷纷落户温州。他们以自己出色的业绩,带领高校在教学科研上积极创新,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大力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精心搭建平台
引来各路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为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各高等院校不仅投入巨资精心搭建平台,还推出了系列优惠政策,广泛招才引智。
连续三年,温州医学院人才引进与培养经费每年均为1500万元,每年引进博士30余人、硕士60余人,人数是2003年的3倍。在人事管理制度上,该校积极创新,率先在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推行年薪制,在住房等待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并优先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宽松、温馨的用人环境吸引了许多高层次人才,不少海外“金凤凰”也因此“栖息”该校。据悉,该校引进的留学归国人才逐年增多,目前涉及法学、管理、环境、基础、社科、海洋等领域,并填补了体育、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博士的空白。
在实施人才工程战略中,温州大学仅去年一年就引进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各类人才30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教授人数从零一下子升到18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全省通过全国优秀高职院校评估,其中师资队伍被评为A级。
提高引进门槛
拓宽纳贤渠道
2005年初,以李校堃为首的人才团队“空降”到医学院。该团队在医学院迅速“安寨扎营”投入运作,两年来带领药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10多项科技计划支持,并先后搭建了国家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制剂工程研究基地、浙江省中药重点实验室等,引进和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专家学者到学院工作、讲学,使温州医学院药学教育研究水平迅速提高。继李校堃之后,医学院又在海洋生物研究、农业虫害防治等方面引进了以黄长江、杜永均为首的学术团队,开辟了海洋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研究。
团队引进的模式不仅拓宽了纳贤的渠道,而且突破了过去人才“单打独斗”的局限,成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捷径。与此同时,高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也逐渐提高门槛,不仅注重学历,同时要求人才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温州大学以实践经验为标准,从党政机关、规模企业选聘了一批管理者、经营者,分别担任学校兼职、客座或荣誉教授。“把社会人士请进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的需要。”温大校长陈福生说,请进兼职、客座教授目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资不足的现状,并通过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就业规划、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
校地互动合作
促进地方发展
“学校引进我,当然不是让我个人搞科研,我要把整个科室带动起来,要让年轻人共享这些买不到的资料,并学会自己来做科研。”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整形外科博士后唐茂林这样说。
近年来,大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带领着温州高校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并争取到了多项省自然基金、国家基金及科研重大项目863、973等项目。科研方面结出累累硕果,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我市各高校十分注重校地互动合作,通过科研成果的应用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留美生物学博士杜永均主要从事以减少化学农药污染、无公害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旨的化学信息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来温后,他继续应用非化学农药技术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并研究起了利用性信息素技术来治理果蝇对杨梅的危害,希望通过这种技术手段来促进杨梅的保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家具专业在副教授王双科的带领下,建立了浙江省木业平台温州家具研发中心,并与本地家具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题,研究新技术,从而推进温州家具行业向着更高的领域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