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找寻离散的亲人,寻找久违的亲情”,从这个月1号开始,我们《1818黄金眼》栏目推出了“蒙牛2007杭州寻亲大会”特别报道。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的特别寻亲小组连续走访了浙江的嘉兴、湖州、金华和温州等地,搜集了大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江浙一带送出去的孤儿情况。虽然数量无法统计,但寻亲小组掌握了这些孩子大致的去向。和所有的观众一样,我们都非常想见见这些江浙的儿女,时隔近半个世纪了,他们在异乡生活的好吗?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这份思念,该有多重?漫漫无期的寻根路上,又流下了他们多少辛酸的泪水?带着这一个个纠缠在我们心里的问号,带着家乡人民的问候,我们“1818黄金眼”特别寻亲小组再次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各个省份,去看望那些在江南出生,却在全国各地长大的江浙儿女们。我们的第一站是内蒙古锡林浩特。
正文:飞机抵达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已经是晚上十点一刻,等候在机场的内蒙古寻亲团团长嘎鲁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惊喜。嘎鲁大姐已经帮我们安排好了行程,明早七点就出发。
今天去的地方叫锡林郭勒苏木,属于西乌珠穆沁旗,从锡林浩特到锡林郭勒苏木有两百多公里路程。上午九点多我们终于看到了等候在路边的老乡,锡林郭勒苏木到了。她叫包凤英,一个来自上海的孤儿。包大姐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屋,她说这里就是西乌珠穆沁旗的孤儿聚集点,自己就是个联络员。(内蒙人民好客,桌上摆满了奶制品和糖果,用画面体现)。好多孤儿一看到嘎鲁,都争着和她握手,向她祝贺。因为在今年五一,嘎鲁参加了江苏宜兴的一个寻亲会,在那次寻亲会上,她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很快,屋子里就聚满了来自四方的孤儿,他们中有的是初次见面,但相互间却不陌生,反而亲热的跟一家人似的。“这样聚聚挺好的,最起码我们在这儿远方能有个亲人,感觉特别亲!”这是一个叫高娃的寻亲者说的话,说到最后高娃忍不住哭了起来。“抱养的孩子”这个身份给大伙的心上都打下着深深的烙印,有的孩子更是遭遇了坎坷的经历。巴图是一个来自牧区的民办教师,他告诉我们在自己十一二岁时养父母就全去世了,靠着给别人放羊才活下。长大后,巴图一边自学一边打工,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我们问他会不会因此怪父母,他说:“我不会恨他们,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命运。我在那儿出生,在这儿生长,是我自己的命运。人么毕竟有根,现在就想把自己的根找一找,没有别的了。”
“只想寻根”,这就是大伙现在的想法,他们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哪里是自己的故乡。对于四十多年从未见过亲生父母的人来说,见见亲人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梦想!知道杭州要开寻亲大会,这些上海孤儿可高兴了:“我也多么想见到家里的亲人”“上次寻亲会没去,因为生活条件不允许,我家有一个上大学的,马上还有一个要考,生活来源就是供学生。”“做梦都想见他们,特别想见到他们”“人家从国内到国外都能见到自己的亲人,为什么我们见不到!”
滴滴泪水诉说着这群塞外儿女心底的无奈,也宣泄着他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大伙儿说,今天的聚会,还缺了一个人,在包大姐大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她:上海孤儿张文娥。
“她不知道有这种机会,她都已经病了四年多了。那时候有寻亲的想法却没机会,等有机会了,她已经病了,说不出来了!”张文娥的丈夫无限感慨的说。
四年前的一场病让张文蛾至今无法说话、站立,但心里什么都明白,知道家乡来人了,她比谁都高兴,拼命对我们点头。
看到摄像机,张文蛾努力想说点心里话,一激动就更加说不出来了,最后竟急得哭了起来。其实她的心里话,我们明白:她想家,想家乡人,和其他寻亲者一样,想回到他们的出生地,呼吸故乡的空气。乡情难忘,亲情难断!生活在大草原的江南孩子们不想做四处飘零的浮萍,盼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回到故土去看看,但却不知何时才能了却心愿…
“我于草原之上,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永不相忘…”这就是这些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江南孩子们最真实的写照!
1818黄金眼特别寻亲小组内蒙古锡林郭勒苏木报道
观看节目视频>>>
编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无力抚养孩子的江浙两省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上海,一度上海福利院里人满为患。在民政部门的协调下,当年曾有3000个孩子从上海被送到了内蒙古。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浙江人还是江苏人,他们只知道自己来自上海。生活在内蒙古巴音多勒嘎查的浩毕斯拉图就是上海孤儿中的一员,在牧区长大的他至今没有走出过草原一步,51岁的他做梦都想回家乡去看看。听说江南家乡有记者来,他盛情邀请我们去做客,因此我们走进了内蒙古牧区最基层的一户寻亲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