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3日讯
新学期开学,为了保证师生正常用餐,浙江大学食堂坚持不涨价。物美价廉的食堂吸引了周边白领、居民和务工人员来“蹭饭”,使食堂不堪重负。到高校食堂“蹭饭”,加大了食堂负担,也引起挤占学生福利的质疑。
食堂坚持不涨价
9月10日下午5时,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一食堂,人头攒动,学生们拿着餐盘排队买菜。记者在卖菜窗口看到,琳琅满目的菜排了一长溜,每份菜都标明了单价:土豆鸡块2.5元、豆芽菜1.5元、葱油鱼肉2.5元、油豆腐炒青菜0.9元……据了解,只要可以分开打的菜,都可以买半份。
公共管理学院女生小于买了千张结、肉饼蒸蛋,打了三毛钱饭,一共花了3.3元。她边吃边说:“现在外面肉包从一元涨到一元五,粽子从一元五涨到两元,学校食堂的价格还是老样子,感觉没什么改变。”小于也发现肉饼蒸蛋虽然1.5元的价格不变,但是肉层变薄了。
浙大饮食服务中心主任王建涛介绍说:“食堂每天提供的饭菜品种一般120种左右,从去年同期到现在,全校5个校区的食堂不仅确保饭菜质量,而且没有涨价。像荤菜中销量大的红烧大排,同样70克,5年前就是1.8元/块;米饭这几年也都是0.19元/两。”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4%,其中二季度达到4.5%。社会上的餐饮企业纷纷涨价,没有收入的学生,在涨价风前最脆弱,更何况还有数量可观的贫困学生,因此教育部门多次要求高校食堂稳定物价,保证学生的正常餐饮。
为了稳定物价,浙大食堂努力开源节流,通过调整菜的花色品种,减少水电消耗,加强采购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费用等来压低成本。在浙大,有两名工作人员每天负责监测价格。今年3月,发现猪肉、粮油价格可能上涨,他们果断购入60多吨猪肉,并向粮油供应商下了6个月的大米和色拉油定单。为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学校每天有人查看剩菜剩饭,据此调整第二天的供应品种。
“蹭饭族”增多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何晓琴暑假后回学校上课,惊讶地发现食堂“爆满”,一进门就看到长长的队伍,餐桌位上也坐满了人。
看到一个挂着胸卡的白领拎着两袋6个盒饭出来,等着队伍蠕动的何晓琴无奈地说:“外面来吃饭的人太多了,每次排队都要等很久。”
记者在西溪校区三食堂现金付费处看到,此处已等候着好几个“食客”,有穿着制服、夹着公文包的“白领”,有带着草帽、挽着裤管的工人,也有拿着饭盆的大伯大妈。在物价持续上涨,社会餐饮机构纷纷涨价情况下,高校附近的消费者大量涌入不涨价的大学食堂“蹭饭”。
大学食堂没有明令禁止外来人员来吃饭,是为了方便学校临时工作人员和交流人员就餐,大多数食堂有临时就餐卡和允许现金支付。有的学校,外来人员办理饭卡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这给外来人员就餐带来了方便。
浙大西溪校区由于毗邻杭州文三路电子信息街,来“蹭饭”的人特别多。在第三食堂负责现金开票的工作人员说,每天有近2000人来付现金。
一位正在吃饭的严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学校附近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平时主要在学校食堂就餐。“公司所在的伟星大厦也有餐厅,但是私人承包的,价格涨了,在那吃一顿我在这里可以吃三顿。”
在另一桌,四个来自湖北的建筑工人正在吃饭。周师傅边喝啤酒,边告诉记者:“工地没有食堂,是别的工友介绍来的,这里的确很便宜很实惠,五块钱就吃得很好了。”
“蹭饭族”加大高校食堂压力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外来人员良莠不齐,有些人不遵守食堂规则,乱排队或者随意丢弃餐具,加大食堂工作人员工作量,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而排队时间延长,找不到就餐位,容易恶化就餐环境。
人文学院大四沈同学抱怨:“每次排队都等很久,来晚点就没饭菜了。”
物价上涨不是“蹭饭”理由
有舆论认为,教育部等要求保持高校食堂物价的稳定,学校和政府要给予一定补贴。这本属于学生的福利,却被蜂拥的校外消费者分走了一块,稀释、蚕食甚至剥夺了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的福利,这对学生不公平。
面对“蹭饭族”,不少学校开始采取限制措施。四川大学对持有学生食堂就餐卡的教职员工进行身份确认,限制外来人员就餐。复旦大学向校外就餐人员收取20%的搭伙费。同济大学推出“错时供应”,以减少白领到高校食堂蹭饭给师生用餐带来的冲击。
9月1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采取措施,控制校外人员在学生食堂就餐,保证政府和学校支持学生食堂工作的政策惠及学生,保护学生利益。
浙江大学因为具体操作原因,对“蹭饭族”还没有采取措施。
为了解决“蹭饭”问题,浙江大学曾经采取限制就餐、收取搭伙费甚至限制外来人员入校等办法,但都因为手续繁琐,区分困难,遭到教职工家属的反对而取消。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罗卫东说,学校食堂作为公益性、福利性为主的机构,享受免税、补贴等优惠,即使进行社会化改革,但首先要保障师生的正常就餐秩序。“蹭饭族”的选择行为,虽然惠及自身,却侵害了没有收入的学生的利益。物价上涨,不是蹭饭的理由。
经济学家叶航认为,高校食堂虽然是公共物品,但有其特殊的服务对象。必须维护学生利益,对外来就餐者采取行政或市场调节手段。
也有专家认为,对于“蹭饭族”这种自发的市场选择行为,不能过度指责。这个问题,也不是高校食堂一家可以解决,需要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