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6日讯
接1000根皮筋,别人需要2个多小时,金华农民利用自主发明的“皮筋机”,只要一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原来只能在工厂加工焊接的胸花配件,自从金华农民发明了“胸花碰焊机”后,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为农民增加财富。
近年来,随着来料加工业务在金华农村的蓬勃发展,金华农民积极发挥他们的智慧,不再被动地简单接受企业辐射,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新技术、新机器的研发,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增收潜力。不仅金东、婺城两区农民在胸花、头饰等来料加工过程中有发明创造,浦江县农民在水晶模具工艺中、磐安和兰溪农民在头花加工和织带加工中也有很多发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民“发明家”已有40多位,其中有不少还是农家妇女。
夏宝银是“皮筋机”的发明者。这位金东区孝顺镇童新村的木匠,前几年才改行,专门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搞来料加工,做的就是接皮筋的工作。当时,接皮筋完全是个手工活,要用电烙铁将皮筋两端烫后粘上。电烙铁烫后的皮筋气味刺鼻不说,加工速度还特别慢。“一个小时能烫个三四百根,就了不起了。一天忙到晚,腰酸背疼的只能赚个二三十块钱。我们都不愿意干了。”金东区源东乡长塘村方桂莲说。
为改变生产方式,夏宝银动起了脑筋。去年下半年,他参照工厂里切线机的工作原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制造出第一台“皮筋机”,加工速度提高了两三倍。“这台机器的好处,就是让农民可以放下电烙铁,既提高了速度,也不用天天烟熏火燎和闻刺鼻的气味,操作又简单方便。”夏宝银说。
用上“皮筋机”后,方桂莲现在一小时能接1000多根皮筋,工资也涨到了每天50多元。由于用料简单,“皮筋机”售价也十分便宜,每台450元,让家家户户买得起,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加工过程对空气的污染。
农民施基仁是位胸花经纪人。为了能让农民承接收益较好的胸花配件焊接业务,他设计出一台“胸花碰焊机”,实现了胸花配件焊接的产业转移。现在仅他所在的村,就有“胸花碰焊机”17台,每台每天能够为农户创收50多元。“发明创造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农民脑筋多转转,也能够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创造出一片新天地。”施基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