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龙泉市委副书记、市长 梁忆南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丽水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指出,全市上下要把创新创业成为贯穿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的一条主线。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龙泉,如何有效地贯彻落实省党代会、丽水市全会精神,加快创业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和谐融入,力争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了首要考虑地问题。
龙泉地处浙西南浙闽赣边境,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生态环境第一市”。但同时也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市,农民对山地的依赖程度高,工业基础薄弱,特殊人群比例大。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针对这一实际,狠抓创业以富民,加大创新作保障,加快推进美好新龙泉建设。
一、强化政策引导。龙泉是山区,更是林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在林业,潜力在林业,出路也在林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林富农”的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兴林富农政策。一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建设生态公益林112万亩,受益林农累计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900余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二是出台了竹、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把两大产业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在基地培育、组织化建设、产品加工、宣传与奖励等方面投入资金达1400余万元。三是由市人大牵头,专门组织乡镇部门到发达县市进行参观考察,实施“12345”工业追赶计划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精心打造主导产业,扶持行业龙头、规模企业,鼓励竹木精深加工,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四是加快基地造林步伐,2006年起恢复已停止近10年的营林生产补助政策,落实资金对绿化造林中的人工造林、采伐迹地人工更新造林基地及毛竹造林基地给予无偿补助,并以造林督查、营造林质量竞赛、专业队承包造林等形式不断提高营造林质量。五是维护农村山林权属的长期稳定,扎实完成好山林延包工作,山林权证发证率达99.7%,妥善调处山林纠纷1763起,为森林资源市场化配置打下了扎实基础。六是森林资源流转进入规范运转。森林资源合理流转能较好地盘活森林资产,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为加快推进森林资源流转,规范和完善森林资源流转运行机制,我市组建了集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源收储中心为一体“一站式”服务大厅,即龙泉市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这对我市今后林业的发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七是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开展与浙江林学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让龙泉市成为这些拥有强大科技力量的实验、技术应用基地,缩小与发达县市在科技上的距离。
二、突出培育重点。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良的立地、气候条件,为竹、茶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基础。2005年我市将竹、茶两大特色产业确定为两大农业主导产业,今年开始实施“竹产业倍增计划”和“万亩茶园培育工程”,对10万亩低产低效竹林进行改造,新建150公里竹林机耕路,建立4-6个毛竹培育示范乡镇,建设300个示范点,培育5个笋、竹加工骨干企业,培育茶叶基地8000亩,新种乌龙茶面积2000亩,着力打造“龙泉金观音”品牌。在产业培育中,我市在三个方面开展了有成效的创新。一是示范建设“唱主戏”。以往的两大产业培育大多采取全面开花的方式,往往成效不理想,很难实现预期目标。为此,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树立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的观念,唱好竹、茶产业发展大戏。通过示范带动全面建设的方式,在全市建立示范网络体系,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点。所有的示范首先由建设点自行提出申请,变政府要你做为你要做,真正调动建设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示范乡镇里建立若干个示范村,在示范村中发展若干个示范户,通过这些示范户建立的若干个示范点形成示范基地或示范片,再由这些示范基地或片形成更大的示范园区,最后经这些乡镇、村、户和园区、基地、点向周边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全市竹林、茶园培育的全面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如我市的城北乡,在竹林培育上,原先基本上对竹林无施肥管理的做法,通过对其二个示范村近千亩竹林施肥示范建设,带动了全乡近5000亩竹林施肥。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扮主角”。龙泉市的竹林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道路,造成运输、采伐等成本较高,管理不便,直接影响到竹农对竹林培育的积极性。对此,我市从改变生产条件入手,提高竹林效益。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政府与竹农1﹕1的投入方式,加快竹林培育步伐,三年间通过竹林机耕路建设带动的竹林低改面积达10万余亩,可以说竹林机耕路建到哪里,竹林低改就做到哪里,竹林机耕路成为中村农民眼中的“致富路”。三是科技培训“搭舞台”。生产技能培训注重实效性,将培训地点从原来的乡镇讲授移到村里、山上培训,现场指导竹农、茶农,使理论知识变为实用技术;按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培训,注重时效性。针对其不同的生长时期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按时节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方式多样化,注重普及性。在培训中采用文字、图册、音像相结合,制作农村实用技术手册、竹林高产培育VCD等资料,发放到竹农手中成为他们学习和指导生产的“字典”。培训网络多层次,注重实用性。从市到乡到村,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市级以专家为主,重点是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用技术;乡镇一级主要由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组成,主要从事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政策宣传;村一级主要由示范户组成,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普及。
三、提升产业层次。产业的培育不仅要以一产为基础,同时也要靠二产来带动,促进农林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是培育壮大规模企业。我市现有农林企业大多处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产品档次低的状态,龙头带动力相对较低。因此,培育壮大现有规模企业是实现加工产业突破的重点工作,我们采取“抓小放大”的产业政策,促进规模企业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对一些生产规模小的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规模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规模企业进行技改和企业间重组。二是调整农林产品结构。目前我市笋、竹加工产品主要为水煮笋、竹胶板、竹凉席,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一旦出现市场疲软,产业就出现萎缩。引进和开发新产品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是我市农业产业能持续发展的唯一途经。因此我们一方面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和引进新产品,如竹集成材生产等等。三是延伸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和竹农合作,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互惠互利,共同培育资源,现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林专业合作组织69个。加强行业协会组建,已成立竹产业协会、竹胶板产业协会、日用竹制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食用菌行业协会等产业协会。鼓励和帮助农民建立为企业从事半成品加工的家庭工厂,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创建有“龙竹”牌等3个毛竹笋品牌和“瓯源梨”、“剑池柑桔”等5个经济林产品品牌,提高产品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农林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与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关系最为密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我市将在现有基础上,突出“以林富农”发展战略,按照“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蔬果”的思路,发挥“浙南林海”优势,科技兴林,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开发,促进区域交流,全力打造中国毛竹基地,浙江乌龙茶基地、浙江优质高山蔬果基地,努力培育中国香菇黑木耳集散中心、全国黑木耳菌种培育中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实现“以林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