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旅游热潮即将兴起,不少景区又开始拨动“旅游经济学”的算盘,有的酝酿让票价再上层楼,有的琢磨“创新管理”人为划分景区多卖票。这样的情况下,听到杭州传来的消息确实让人欣喜:在继续实施“免费西湖”(免费开放西湖景区)的同时,这个城市又在倡导市民“让景让路”——“本地人上山下乡,外地人进城下湖”。
相对于不少景区对游客的“涨”与“夺”,杭州的“免”与“让”真可谓“逆水行舟”,提供了一条旅游经济学的新思路。
“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旅游业要着眼于长远。“长远”与“眼前”,如同“给予”与“索取”,古人云:“欲取之,先予之”。 2002年开始,杭州市免费开放西湖景区,虽然每年少了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由此带动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反观时下,一些景区把发展旅游经济等同于吃“门票饭”,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忙于门票涨价,使景区景点失去了亲和力,不断上涨的门票,变成一堵无形冰冷的墙。于是人们“用脚投票”,一些景点的游客减少了,名声也下降了,涨价虽然换来了一时之利,但丢掉的却是长远和整体的利益。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众多媒体赞扬免费西湖“不赔反赚”的经验,可很少有城市和景点移植“免费西湖”的经验。个中原因,除了一些景区对发展现代旅游业还缺乏认识,把旅游简单认同于开发景区、坐收门票,看不到它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化等服务行业的“酵母产业”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缺乏政府的协调引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景区、餐饮、住宿、交通等各行业经济独立,但旅游业“酵母产业”作用的发挥,依然需要主管部门对整体利益的协调。“免费西湖”即是一例,政府宣布免收门票,但同时对西湖景区周边商业网点进行经营权转让,不仅补贴了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和建设费用,还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
旅游既是一个文化性的经济产业,也是一个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而对旅游文化的倡导,对旅游秩序的维护,除了景区自身之外,也要靠主管部门的眼光和魄力。“免费西湖”带来了客流的增长,“让景让路”则是主管部门的积极应对之策:倡导市民在黄金周时期“上山下乡”,使市民既避免了假期城内的拥挤,又到郊区愉悦了身心,既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也体现了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外地游客来说,到杭州旅游,拍照有景,停车有地,吃饭有位,也能更好地感受“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魅力,最终“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可以说,一个“让”字,让出了人性管理,让出了和谐,让出了旅游城市的人文魅力。
当今,旅游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众多的旅游城市和景点,不妨从“免费西湖”和“让景让路”中汲取经验,不争一时之利,不抱一时之功,不断提高景点亲和力,让游客感受厚重的文化品质,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开心游玩,快乐消费,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