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福建沙埕避风港躲避台风的渔船纷纷返回霞关。 翁卿仑 摄
温州网讯 灾难过后总见悲凉,可是19日早上,当我们的采访车渐渐驶近超强台风“韦帕”登陆点苍南霞关镇时,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塌方处施工队正在全力排险,海滩上渔民忙着补网,渔船排着队从对岸沙埕避风港回家……人们脸上少了几分忧愁,希望已经从灾难过后的海岸上升起。
驾着舢板出海救人
霞关镇每个村都组织了海上抢险小分队。当“韦帕”台风袭来时,所有渔民都上岸,400多艘渔船转移进港避风。
霞关村,就在山脚下的海边,海潮已经退去,一艘艘渔船靠在岸边,随着波浪上下轻轻起伏,人们平静地在家门口聊着家常。很难想象,就在几个小时前,这里曾被强台风“光顾”过。
村民吴仕礼讲起台风登陆前的那场紧急救援,依然有些紧张。9月18日下午3点多,附近海面上已是风雨交加,风力近10级,吴仕礼刚刚将自家的渔船在附近的三星村避风港停好,突然接到镇里的电话:50多岁的老渔民张传省在渔排作业时渔船抛锚,孤身一人滞留海面,难以回航,情况危险!
吴仕礼是霞关村海上抢险小分队的队长,因为自己的船已经靠岸搁浅,难以下海。但面对险情又不能不救,于是他找遍全村,借来一艘10来米长的小舢板,带上队员3人,火速向五六百米外的南关岛附近海域驶去。
此时风浪已大,海面掀起的巨浪落差近3米,吴仕礼等人,紧紧掌住船舵,在风浪中摇曳着穿过雨幕搜寻。幸亏知道张传省渔排的大致位置,约半个小时后,吴仕礼等将张传省安全接到船上。此时的张传省全身湿透,冻得浑身打冷战。
“20天”母子住单间
霞关镇组织了5个转移群众工作小组,在9月18日下午5点、晚上9点,19日零点,三次行动,共转移村民4500多人,实现全镇零伤亡。
“当村干部第一次来劝我转移时,我的希望是台风不要在我们这里登陆,屋子能经受住狂风,我就不用动,宝宝也不用吹风。”在三星村一间2层小石屋里,说起台风登陆前自己不愿转移的情形,产妇陈艳艳抱着她刚出生20天的女儿,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现在想想,当时的这些希望,很可能让我绝望。”
下午3点多第一次劝说后,晚上7点,驻村干部潘友建、温兴文等再次上门劝说。陈艳艳的房子去年曾遭台风重创,年底刚刚修好,现在只有她和尚在襁褓的宝宝,以及她72岁的爷爷在家,一旦出现险情,后果难以设想。
经过镇干部的反复劝说,陈艳艳终于答应转移了。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为了她母女的转移,镇干部把很多细节都想周全了。因为风雨很大,两名村干部打着伞紧紧地护住产妇和婴儿,浑然不顾自己被雨淋的湿透。步行到半山腰的路口,一辆车子已经等候在这里。而在镇政府办公楼里,有专门为她们母女腾出的一个房间,床上铺的是新买的草席和棉被。镇里还专门安排了一位女村民照顾母女。
陈艳艳感激地说:“夜里,风声浪声像巨雷一样,轰隆隆一阵接一阵,听得人心里害怕,可是女儿却睡得很平静。我想,如果我没有转移,在那间小房子里,没人照顾,没人陪伴,我的心里肯定会绝望了。”
坚强自救面对风雨
走在霞关,随处可见坐在门口补网的渔妇,穿着雨衣在滩涂上拉紫菜网的渔民,在山腰上搭建各种破损养殖棚的农民——在天灾面前,很多损失我们难以抗拒。但是,从不时看到的一张张坚强的受灾户脸上,我们看到他们已经开始充满希望地营建未来。
在澄海村旁的仙岩山上,早生鹊山鸡养殖场的吴立周和他爱人,早上6点多就穿着雨衣,戴着斗笠上山修鸡棚了。竖竹竿,扎钢筋,摆瓦片……吴立周夫妇忙活了一个上午,才把鸡棚重新搭建起一个雏形。
吴立周说:“‘韦帕’登陆的时候,我们夫妇俩都转移了。两个人担心山上的鸡,一整夜都没睡。结果早上回来一看,6间鸡棚倒了一间,屋顶飞了一间。3000多只鹊山鸡一个晚上全‘闭眼’了。”
但是面对损失,吴立周似乎没有表现得太悲观消极,而是立刻和妻子为下一步打算起来。“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鸡棚修好,整理干净,让剩下的鸡能安全过夜。等下个月到江西产地去补充鹊山鸡的鸡苗。我们夫妇都看好鹊山鸡的前景,我们还想扩大鸡的销路和市场,相信损失不久就能弥补回来。”
昨天傍晚,我们离开霞关镇时,越来越平静的海面上,数十艘外出避风的渔船排着队回家了。不久,这一排排蓝色的渔船又将离开海岸去收获希望……(刘曜 吴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