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9日讯
今年4月,浙江省委组织11个地级市和90个县(市、区)委书记,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在全省引起热烈反响。5月起,“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又在浙江展开,各地从群众最盼、最急、最难的需求着手,共梳理难题15322个,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主动接“烫山芋”、带头捅“马蜂窝”,迄今已有近4000名干部破解各类难题5100余个,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解民生难题,考量干部作风
8月下旬,在义乌市里宅村村民应维忠家里,两个5岁的孩子正高兴地用自来水玩着水花。
一个多月前,里宅村刚通了自来水,告别了饮水难。村民们聚过来,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通水比过节还高兴!”“以前喝的地下水,一沉淀就是一层白泥。”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中,义乌市通过分级引水解决了里宅村的饮水难题。按照市里规定,每填一口井,政府补偿5000元,里宅村填了12口井,本可得到6万元补偿,但村民们说:政府这样关心老百姓,我们也应该减轻政府负担,补偿费一分也不要了!
浙江此次在专项行动中梳理出的待破解难题,近半属于民生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有“饮水难”。
平阳县委组织部长林亦俊在“解难”行动中了解到,郑楼镇因河水污染造成饮水困难,群众吵闹了一年多,但规划跟不上,铺管短期难以实现。他立刻协调镇旁的开发区,把供水管延伸入镇,暂时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8月6日开始,平阳县第三水厂动工,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可彻底解决郑楼镇及周边8万多群众吃水难题。
解决饮水难,给各地干部上了生动一课。这项群众关切的大事,为什么到今天还留有不少死角?乐清市总结说:“这些年,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欠账太多。”不少干部也在反思:“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为什么会出现‘饮水难’?症结不在于财力不够,而是干部作风没有转变到位,深入基层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民生问题当成首要问题。”
切实围绕民生问题,小到街道整治、电路改造,大到完善医疗、卫生、养老等制度,浙江各地纷纷听民意、出新招、解难题。
针对群众看病难,从7月4日起,湖州市启动“零起点”医疗救助,首批价值4万多元的医疗救助券发放到469名低保户手中,用于小病救助,预计到年底市区受惠群众超过1万人;对大病困难户,除了提高救助标准,还以慰问方式给予个别帮助。
嘉兴市南湖区吕塘村智力残障的低保户张水忠,如今住进了2间60平方米的新房,成为南湖区危旧房改造的受益者。南湖区共安排财政资金150万元,为200困难农户改造了危房。
这些解难实事,都被嘉兴日报刊登在“解难手记”栏目上。一名退休教师致电报社说:“‘解难手记’拉近了领导和群众的距离。‘手记’中可以看出,领导关注的,正是百姓期盼的。”
“新官理旧账”,啃下信访“硬骨头”
千方百计破解“信访难”,是浙江“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的重点之一。
“解决信访问题,比单纯抓经济还要难。”龙泉市委副书记徐光文说。长期以来,信访成为不少地方“不愿说、绕着走”的老大难问题。落实“走进矛盾,解决难题”的要求,各地干部纷纷把解决信访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接手“烫山芋”,自捅“马蜂窝”,以新的作风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