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
股东这个词,并不新鲜,但如果不需要一分钱投入,在家翘翘二郎腿就能拿到分红,多的甚至年收入能超过白领,那可就是新鲜事了。在浙江,这样的“农民股东”已经超过了90万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十几年前还有农民争着花钱买居民户口,如今人们又开始羡慕起“农民股东”来。也难怪,记者采访时听说,宁波宁江村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待在家里不用干活,每年就能拿6万多元分红,年收入都赶上白领了,能不叫人羡慕么?
老农刘大爷的幸福生活
刘大爷现在的身份是西湖区三墩镇虾龙圩社区的居民,自从分到了村里的股份,成了股东,每个月的“分红”比原来拿劳保增加了近1000元。以前刘大爷每天还上街贩卖蔬菜赚点零花钱,如今改成钓鱼休闲,真正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据了解,像刘大爷这样的农民股东,虾龙圩总共有1235人。自从2003年3月完成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2005年虾龙圩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总资产从成立之初的833万元增加到9157万元。2005年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达752.5万元,比2002年的72.78万元增加10倍,2006年底可分配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
日前,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袁陈、居陆、应家、童家等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浙江的农民股东队伍又扩充了。
据省农业厅经营管理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共有752个村实施了股份制改革,股东人数达到91.07万人。这些股东不需要他们自投资金,只把集体资产作为最初投资,通过办市场、出租多余住房等办法,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就能坐等分红。股东还可以报销部分医药费,也可以行使股东的义务和权利,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有投票和表决权。宁江村殷大嫂告诉记者:“家里老早就没地了,以前在村里拿劳保,一个月不到1000元,现在一年能拿到2万多元,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搞产业胜过存银行
2002年虾龙圩社区75%以上的土地已被征用,近2000万元的土地补偿款存放在银行里,能看不能动,如果分到每个村民手里,每人又没多少,千名失地农民生活陷入了困境。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后,三年多来,他们把钱分别投在了旧厂房更新改造,动工新建1.35万平方米的电子厂房,又在10%留用地新建了虾龙圩综合大楼、虾龙圩商贸大厦等项目。资产被盘活后,集体经济年增收翻了10多倍。
“没股改之前,集体产权是人人有等于人人没有,股份制改革后,农民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农民生活也越来越令人羡慕。”省农业厅经营管理处一负责人说,有好项目,没有人会把钱存在银行里。产权到位,把集体经济投入新项目,如今很多农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第三产业,如兴建大型酒店、开办超市、开发旅游资源、物业出租等,而这些又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宁波海曙区1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现在可用资金已达1.73亿元,平均每个合作社超千万元,比改革前的5000万元增加了两倍多。“成了股东,农民就被拧成了一股绳,热情更高,也更加维护集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