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激荡,添上“父子灯”
交通信号“父子灯”,是杭州特有的概念,全国独创。2006年10月,庆春路直大方伯出现了第一个试点。截至今年6月,“父子灯”已在庆春路、文晖路、曙光路等主要道路的30处路段出现。
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结束之后,道路条件相对以往好了很多,但是通行量增大以后,对主干道路的通行影响就突然变大了,行人过马路也有些慌兮兮的,交警部门一度收到很多市民来信和来电,反映过马路不方便又危险。“行人的意见要考虑,但让车子一直等着行人走完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交通行路权,我们起初打算在路口增设信号灯。”杭州市交警支队科研所周为钢副所长笑着说。
父子灯是当主路的“父”灯机动车道绿灯亮时,支路的“子”灯在一定时间后变为绿灯,或者当支路的“子”灯亮绿时,主路的“父”灯在一定时间后变为绿灯,如此机动车在人行横道和主路路口之间能够通畅运行,不会因为多加了一个信号灯而降低效率,行人车辆的安全往来同时得到了保证。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中英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的报告称,“父子灯”可以增加5~10%的交通效率。
第一个安装“父子灯”的新华路口,东面是浙医一院,早上的人比较多;西面是华联超市,晚上5点之后人才比较集中,路口堵车成了常事。
如何合理地设立信号灯?去年,杭州市交警支队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多次跑到新华路口,一趟一趟来回走,一个一个地问行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父子灯计划终于有了很大进展,只须把主干道上的信号引过来就能投入使用了。但这时,又一个新的难题拦住了“父子灯”。
“新华路是刚刚在不久前铺好的透水沥青,路面是不能挖掘的,可是不挖掘,怎么样埋线呢?”周为钢当时也眉头紧蹙。
一连几天,科研所一班人马吃饭也没心思,不停琢磨到底要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拉好管线。
突然,大家的注意力聚集到了旁边的绿化带身上,“通过绿化既可以把管线布在地下,又不用破坏路面,省时又省力。”
就这样,去年12月开始,杭州路面上突然多了很多红绿灯,一时引起了市民的关注。
这些多出来的红绿灯就是“父子灯”!
有了技术上的基础,又明白了路口的具体情况,问题解决起来就有头绪多了。“比方说,文二路安全厅门口,边上还有个小学,再加上又是单行线,除了高峰期外,子灯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所以平峰的时候可以在远程把子灯给关了,可以节约资源!”周为钢说。
父子灯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有10个月了,杭州目前已安装了35个父子灯。10个月的磨合,也让杭州人逐渐明白了:父子灯的出现不仅保证了行人的路权,也维持了路口的安全秩序。
记者从科研所得知,下半年,杭州交警部门还计划在核心区域内,流量大、过街行人和非机动车比较多的路口再安装40多个父子灯。到年底,可能将达到8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