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浙东滕头村,这是一个富裕和谐的幸福小村庄。
“十一”期间,村民们或外出度假,或招揽游客,滕头村干部却忙着外出考察项目。无论哪一个人,都还在为家乡前不久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称号而兴奋,这种兴奋与国庆的喜悦一同写在滕头人的笑脸上。
滕头村并非一夜成名。从不违背自然规律搞发展,从不大拆大建,从不被“先发展后治理”的“快速致富”模式所诱惑。滕头村朴实、绿色的发展之路,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未来的和谐乡村是“全能选手”,不是“单打冠军”
滕头,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江南小村,位于浙江宁波市区南。
在滕头村住的牟舟霞,每天清晨是听着鸟鸣声起床的。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绿色。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调查,这个小村庄的绿化率已经达到67%。
步入滕头村路边的文化展厅,可以看到墙上挂着这样一组经济数据:2006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3.1亿元,GDP为4.51亿元,是宁波的首富村。
参与评选“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清华大学教授乾泉说,联合国有关机构对“十佳”的标准确定为GDP、就学率、就业率、犯罪率、绿化率、空气质量、人均寿命和幸福指数8大指标。
据评审组调查,滕头村100%就业率、零犯罪率、78.9岁的人均寿命、常年一级空气质量、高就学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容易实现。专家在做满分为10分的幸福指数抽样调查时,滕头村高达9.5分。
“专家们看重的不是单项指标的高低,而是8项指标综合水平,注重各项指标的共同发展,这也就是和谐。”乾泉说。
滕头村办公室主任袁坤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有20字方针,而不是单一标准。如果算单个指标,滕头在国内未必项项排在首位,可这里更强调全面发展。
“滕头模式”证明:协调与发展并不矛盾,而且密不可分
同别的发达村一样,滕头村的干部都印着精致的名片;与众不同的是,这些名片的颜色全都是绿色的。“我们是在提醒每个人不要忘记生态与环保。”滕头村的干部都这样说。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就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乡村级环保机构--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会对引进的有污染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到目前已否决了46个效益可观、但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傅德明说。
滕头村环保意识极为超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提出抓发展不忘生态环境的思路。“在许多地方还不懂环保时,我们就在村里实施了雨污分流的工程。”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由于不注意环保,不少“明星村”都衰落过。滕头村从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也从未走过弯路。滕头村的理念就是,宁可发展步子慢一些,也不去做“速成致富梦”。
一些外国朋友问傅企平:这样漂亮的村庄,如何办企业。傅企平回答:把工业企业全都搬进工业园区,让企业生产与人居生活相分离。
滕头村向所有人证明:发展和生态环保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滕头村现有企业60家,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外地客商,开辟的工业经济园已有40多家企业进驻。
村里把美丽的田园开发成农家风情生态旅游区,建成植物工厂、花卉基地。这些种出来的风景,每年要接待70多万名国内外游客,旅游和门票收入超过1060万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放弃农业
靠工业和三产富裕起来的滕头村没有放弃农业,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千年传统农耕业,在这块田野上已杳无踪影。
在村里,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农具已被浓缩进滕头公园的农家博物馆中,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级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内是清一色的高科技创汇农业,这里成了浙江省农科院的培育基地、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基地。
滕头的农民不再戴着草帽,而是穿着白大褂,庄稼种在试管里,这些高科技的试管种苗远销法国、荷兰等国家。100余亩现代化钢架大棚里,种的是与日本企业合作培育的瓜类种子。苗木花卉栽培是滕头村的支柱产业,村里有一个具备国家一级技术资质的园林绿化企业。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还吸引了城里人来此安家。原住在江西赣州市城区的董大爷,同老伴与儿子一家搬到滕头村,租住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这里空气好,儿子在这里上班,我每天到公园散散步,到老年人协会走走。”想在这里长住下去的董大爷说,“村幼儿园条件也不错,将来准备把孙子送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