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六好博客
推荐阅读
教练车未贴禁令 被处罚禁考一个月
王建满:全市上下要形成学习风创新潮
温州市区38宗地块可办土地证(表)
温州熏鸡“飞”赴南极
透支2000元2年后要还9000元
27名温商上胡润百富榜
周六,终于是周六。为这周紧张的报道画个暂停符号,我和陈冰共同迎来了周六。
毛陈冰,这是个一周来不断萦绕我生活的名字。从这周一看到贵州方面关于她的报道,到四出寻找她的电话,到之后的每日拨打;我接触了她的家人、她的学校、她的受助者、采访她的人、被她感动的人……我一次次,不断问她如何如何;一次次,不忍、却不得不拨通这个女孩的电话。
“陈冰吗?我是日报的姐姐——”
“今天是周末了呢!——”我这么说,心想与她一起庆贺假期的来临,再和她好好煲个“电话粥”:没有报道任务、不谈工作、不谈“回忆”、不问“为什么”,不说“采访”,好好和这个一周来我一直打扰的善良女孩谈谈,谈谈我的歉意,谈谈她的压力。
“是周末了啊,可是我也没有休息呢!”她有点嗔怪,有点急。
“又是有采访呀?”看来,很多同仁果然没有周末。
“嗯,是中央台。”央视经济频道生活栏目的记者也开始采访她,开始整理“中国骄傲”年度候选人的材料。我匆匆挂断电话,日报姐姐煮“电话粥”计划只得就此作罢。
放下她的电话,我每次竟有那么一种倚马万言的冲动,但每每更感下笔的羁绊。
在采访陈冰本人之前,关于她的报道已经流传于网络。这些报道脉络清晰不过,事件的阐述也足够完整:一个20岁稀有血型女孩,凭一条网络求助信息,向人借钱不远千里只身跑到贵州山区救人,并自始至终对他人隐瞒此事。
最初,我以为只需要跟当事人确认一下事实,但一通电话之后,我却被莫名地打动。
我说不清楚,打动我的是什么,我只知道这种“莫名”超越了以前描写她的文章,我害怕那贫乏的文字,会继续剥夺她的美丽,或者,对这种单纯“画蛇添足”。
我恨不得在文章背后,大写几个字:
她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女孩!
她真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即使从医学角度来说,她的240毫升“熊猫血”并不是让病危产妇活命的关键。虚拟网络陌生的求助信息、陌生的山区、陌生的交通方式、陌生人家中,割断与家人、同学、学校一切熟悉的安全的环境,更何况要借钱去……这个决定对20岁女孩来说,真的并不容易。然而,她始终觉得:这“去与不去”,性命攸关。
她真的就是一个单纯的女孩。
20岁的她,面对如此多的“不确定”竟然就这么出发。我曾担心地对她说:“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关于你的见报,就完全可能变成:‘虚拟’网络求助,单纯女孩羊入虎口!”她说她也知道:“现在想想也觉得挺害怕。”被媒体公布手机后,她不断被各种形式的“骚扰”困扰着,她带着哭腔对我说:“姐姐,我是不是哪里出错了,我不知道是那一个环节错了。我不想这样。”她甚至没有想到,我也是媒体,是造成她压力的分子之一。
她真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哪怕现在站在了聚光灯前,哪怕她知道,这种被关注、被褒奖是多么荣耀,她也希望做回自己。她的理由有二,简单异常:她是学生,不想被干扰生活;她不觉得是多么了不起,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她忍不住对我说:“我一直在被忽略当中长大,我很习惯大家对我的忽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人关注我,我不习惯。”
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她,完成了一件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
其实网友“死海的生活”发了很多网络求助信息。
其实,看到这样的求助信息,很多人都会有恻隐之心。只要任何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理性地思考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思考这趟救人旅程的成本,思考怎样救人更科学,更安全。然而思考的结果呢?
“他们可能太忙,或者没有看到。他们也可能没有我这种血。”这是陈冰认为的。
陈冰的决定,同样经过她的思考和计算:她知道自己身边钱不够需要向同学借钱;她知道从杭州到贵州,只有她买不起的头等舱,她需要一早从上海转机;她知道贵州那边人生地不熟,她可能上当,需要同学通过网络确定真实,需要在公安局门口见面……但她并不知道这些风险,已经让她的救人之旅充满了“冒险”的成分;她甚至没有想到,如果贵州方面不提出为她买回程机票,仅凭她身边的200多块钱,她能不能回学校?
在这个单纯女孩“知道”与“不知道”的义利判断当中,“见死不救”的罪感,超过了其他。她显然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为此承担风险,这便是她的“道德底线”。
正是她的这种选择,悄然而又如此猛烈地撞击了我的心。
黄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