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
“对于西藏我们不是过客,而是把她当作第二故乡介绍给海内外的游客。在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昨天,刚刚圆满完成为期6个月的援藏导游任务,回到杭州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07届学生张静芳和叶跃新,向记者由衷地发出了感慨。
张静芳和叶跃新今年4月参与了国家旅游局承办的“导游援藏行动”,经层层选拔、培训,最后光荣入选,成为全国70名援藏导游中年龄最小、而且是来自浙江的仅有的两名在校学生。15日下午,浙旅院王昆欣院长代表浙江省旅游局和学院亲赴拉萨出席表彰大会,并把出色完成援藏任务的两名“高足”迎回家。
两位脸上还泛着高原红的阳光少男少女面对记者,回顾渐渐沉入心底最软处的援藏记忆,那些与高山雪域为伴的日子又闪回在眼前。
肩负着崇高使命
“为什么报名参加援藏导游选拔?因为对那片高原迷恋得深沉。”张静芳和叶跃新说,作为援藏导游不仅要有合格的体魄,专业的素质,还要有关于西藏历史、文化的知识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他俩经过强化训练和专门培训,依靠学院教学的扎实基础,很快就投入到了援藏导游工作中。6个月中,两人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21个,共计130多人,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好评。
入藏期间正值旅游高峰。张、叶两同学主要接待来自国外和我国台港澳地区的团队,那段时间不断地送团接团,“忙得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张静芳说。
半年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几乎走遍了高原大地,“我们在雪域高原的怀抱里领略了她的博大雄伟、神奇惊异,从而对她有了更深的情感和敬畏。”
因高原反应得名“晕晕”
张静芳是个娇小的女孩子,虽然对于援藏做导游早有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出乎她的预料。“相对而言,我们江南人做事情节奏比较快,所以我在西藏时做事比较急,带着团队风风火火,来来回回都一路小跑,不知不觉就气喘吁吁。”张静芳说,有一次她带一个团游览布达拉宫,为了联络和照应,接连上上下下跑了四五趟,结果上气不接下气,差一点趴下。“这些景点海拔还不算高,像珠峰大本营你会感觉稍做运动就会缺氧。”
虽然,同事的提醒让张静芳“静”了不少,但一忙起来,她又不自觉地加快了节奏,工作量大时感到很疲劳。“后来,我每天早上起来头都会有一会儿的晕眩,身体晃来晃去……同事们给我起了个外号‘晕晕’”
清澈的眼睛震撼心灵
担任援藏导游半年,小伙子叶跃新最大的感受是“心灵的涤荡”。他有一次带一个德国团从拉萨出发到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口岸,团中14人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最大的70多岁。两周时间里,他们共同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吃、住、行:泥泞的道路,陡峭的悬崖,障眼的大雾,不习惯的饭菜,巨大的海拔落差……但是游客们却乐于领略沿途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我把自己最大的力量和关心给了团队的每一个游客,一起相扶相携完成了行程。”叶跃新说,当他把这批德国游客送至樟木口岸出境时,德国游客和他抱在了一起,大家哭得泪流满面。“我此时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游客的回报,心灵为之震动。”
而最让张静芳感动的是藏族孩子那清澈的眼睛。有一次她带着一个团队去游客罕至的灵芝,她看见几个藏族孩子一边在放羊,一边站在路边的沟里使身体可以趴在路面上写作业。“当我与这些孩子的眼睛对视时,我看到了善良、纯洁。”张静芳感慨。
援藏博客记录难忘经历
在援藏的半年里,打理博客成了张静芳收拾心情的最好途径之一,这也成了她记录援藏经历和宣泄独特感受的渠道。
张静芳在新浪上的博客网名叫“站在北纬30度”,在上面她写下了《卡如乡的眼神》、《哭泣的野骆驼》、《我与走遍中国第一人》等日志,还写下了《力量》等10几首俊美的诗。其中,她记录了一次“跑夜车”的经历。
至于为什么起网名叫“站在北纬30度”,张静芳的解释是:她的生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刚好直射30度附近的北回归线;杭州与拉萨同处北纬30度左右。显见,她已经与这片高原有了太多的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