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吴立杰,大四就拥有300万身价,开了两家公司,如今已拥有千万身价;
2005年,周毅,作为志愿者在四川山区帮村民致富,人民日报曾刊登《播撒致富的种子》,感动中国;
如今,23岁的金津创造出近10亿财富。
这些“学生富豪”,到底靠什么取得了成功?恰逢他们的母校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校友
学校为学生创业开绿灯
我们从理工大学校庆办得到了这样几个个案。
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创业先锋,大学期间就创富数百万的吴立杰(2004年5月早报首发报道),2004年毕业于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带着42元钱上大学、最终创立杭州下沙网,创利润百万的尚贞涛则是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
2006年3月2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播撒致富的种子》,报道了理工大学生周毅(2005年4月,早报首发报道),引起了关注,感动了亿万人。周毅是理工大学2003届的毕业生。毕业时,他报名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四川沐川最穷的同心乡,周毅带领村民修路建桥,并倾尽自己心力和家产,用自己在理工大学就学时学到的各方面知识,整合当地资源,建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养猪场,并筹建沼气池和小型酒厂,七八个品种的蘑菇、木耳、银耳和大棚蔬菜长势喜人。用亲身示范,引导村民致富,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播下科学致富的种子,并最终成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之一,感动了全中国。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创业与学习是一对矛盾。而吴立杰就处理得很好,他在大三开始创业,大四拥有两家公司。“根本没有纯粹的大学生活。一般的专业课都学好,然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创业上,在公司的沙发上睡了一年多。”吴立杰说,学校的老师知道他在外面创业,给他很多支持,即使最后因为缺课原因差点拿不到学位证书,但学校鉴于他的实际情况,还是给他开了绿灯。
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时候,学校就尝试设立了20万元创业风险基金,让学生申请,学校给每个项目3000元到5000元的经费支持,成功了还钱,不成功就不还,毕业后又成功了就还,还可以加倍还,扩大基金。当时学校有一位大三的学生就是在这个基金的支持下走上了创业之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乐器网站。
老师
老师创新创业受到学校重奖
学生成功创业,离不开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离不开优秀的团队。
2004年,省内外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了理工大学(当时名为浙江工程学院)重奖科技人才的新闻。当时因“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李加林教授,回校后收到了来自校方的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创下了当时省内高校最高金额的奖励。
此举并非做做噱头,夺人眼球,而是学校为了鼓励科研创新,并根据学校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而最终作出的奖励。李加林教授在获得这一奖励后,也把资金全部投入了课题的后续研究和市场推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