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高、面容黝黑、头发斑白,张正方老人侍弄着定海鸭蛋岭半山腰一处菜田,浑身上下透出一副地道的农民模样。其实,今年75岁的他当菜农才3年,却迷上了,每天一清早会出现在田头,一连劳作四五个小时,只因“喜欢这静静的山、这绿油油的颜色。”
半亩菜田
拥有这半亩蔬菜地是张老伯退休后最大的乐事。
1992年,他从原舟山石化学校退休前,当过老师、教务室主任、总务处主任校办公司经理,退休后,除了到老年大学、到小学教书法外,爱爬定海城区的各个山头。上下山途中,他看到有农民侍弄菜地,有点“眼红”。
2004年,他在鸭蛋岭、红卫水库附近,花半月时间,清理出一块杂草地后,又一点一点开辟成菜田。
每天早上6时,张老伯就骑上自行车从盛家塘新村的家里出发,到山脚下又步行上山,半个小时后就出现在田际,风雨无阻。
挥毫拨墨,张老伯驾轻就熟,精耕细作,起先虽是门外汉了,但附近的农民都会毫无保留地向这个城里的退休老人传授种地经验。
两个好处
张老伯半依着锄头,醉心地看着自己的菜田,“我喜欢这绿油油的颜色,让人心情舒畅,看着自己种的蔬菜节节长,特别地满足,家人都说我脾气变好了,以前我在家爱生气、爱发火。”张老伯说,在清山绿意中弄田头还有一个好处:身体健康了,连伤风感冒都没犯过一次,别人都看不出我得了17年糖尿病,连医生都称奇。
“种子、化肥……农田上每年需投入五六百元,但收上来的农作物从来不卖。”张老伯说,“除了供应自己和两个儿子的家外,还送给亲朋好友、邻居们尝鲜。老伴这几天帮他收番薯,运下山途中,见面熟就送。有路人经过要点葱什么的,张老伯忙颔首答应。但也有路人趁田头没人,私自采摘。“反正都是吃了”,张老伯也不计较,“但就是少了一句谢谢。”
两个基地
“我这块菜田也成了孙子孙女亲近大自然的基地。”张老伯说,孩子们在这里认识蔬菜品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孙子还喜欢拿起锄头翻一下土。”这里还是一帮退休老同事的野餐活动基地。张老伯指点着菜田说,“今年的秋季野餐活动进入倒计时,大家凑些柴火钱,采挖了番薯、玉米……拿到附近农民家里烧着吃,很有趣,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