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10月2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大学、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首个项目——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国际会议在杭州举行,近千位国内外专家大谈课程改革。
情景化教学是课改新方向
“只有情景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理想的教学,而现代教学发展的方向,就是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景化教学。”在大会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席专家钟启泉教授提出了“情景化教学”的新观点,他认为,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无视学生的存在。”
“教育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现在很多一味突出教师的表演式公开课,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套路,无助于有效教学。”钟教授说,现在有不少人主张中小学就应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我们不能一发现一个所谓的先进经验,就马上去推广、去宣传,单纯的经验积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照搬现成经验是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做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情景化教学就是不断引发学生兴趣和疑问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先发现问题,再学会解答。”对于情景化教学,钟教授用今年5月在温州某高中考察时的发现作了诠释。
钟教授介绍说,这所高中除了基础教学外,还有一个分化教学,教的是绘画和舞蹈,但他们画的不是普通的画,而是有人体模特的裸体油画,“孩子们画得很不错,争着让我看他们的作品。当学生的兴趣被真正调动起来时,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很惊人。”
合理的考试制度是关键
“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但在考试时却不得不用另一套言不由衷的‘假作文’来谋取高分。”在谈到为什么要做教学策略研究时,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主任裴娣娜教授举了个高中生写作文的例子,引起了全场的共鸣。
“曾有一个高二的学生跟我抱怨,说老师总是要求他们写文章要真实、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写,不要胡编乱造,但事实上,阅卷的要求、考试的要求,都让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裴教授说,是分数的压力把考试作文与现实作文严重割裂了。
“学生们也很无奈,一旦被阅卷老师认定为偏题或者观点不正确,那就全完了。”裴教授认为,现在的教育学者都在做课程创新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考试制度来检验创新成果,学生们还是会因为分数的压力而被逼着去适应僵化的旧体制,“中国的教育问题,只能靠中国教育工作者自己来解决。”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在的课程改革犹如钱塘江的潮水,表面上波涛汹涌,但江底却很可能是波澜不惊。”在各位专家热烈讨论课程改革的经验时,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单文经教授的发言却给会场浇了一盆“冷水”:“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育领域的改革,还会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总之一句话,课改不容易成功。”
“为什么‘波涛汹涌’的课改大潮在老师层面可能会‘波澜不惊’?”单教授认为,不少老师在课改面前表现出倦怠,原因在于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和尊重,“一个老师的每天、每节课,甚至每分钟,都可能在实践着教学改革,但必须让他们的经验有拿出来共享的机会,这才是改革的起点。”
单教授认为,课程改革要顺势而为,不宜逆势操作,“它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据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培植介绍,下城区从2001年实施新课改,2003年所有学校都进入课改行列,比较早地提出了教育生态、教育文化、软实力等理念,在全国首创了督评“一室两中心”的组织架构改革,督导评估体系,由原来的中小学向两头延伸,实现了零岁到100岁的评估体系,这些举措对新课改的实施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课改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区
“现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而生厌,课堂上没有一个宽松环境,学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无法融会贯通,而社区教育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大会上,不少国内外专家都提到了利用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课程变革。
“我们号召终身学习,就是要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社区教育能使学生的知识性学习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盛教授还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几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调研,也可以把社区干部、家长请进来,并将相关知识渗入到学校学科中去,另外,老师们也可以走出去,把他们接收到的社会信息反馈到课堂、传递给学生,“课堂学习就应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 郑锦杭 徐莉 实习生 王琪 记者 金婕/文 吴新燕/摄
编辑:
吕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