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白领每天上下班都乘坐水上巴士往返于武林门和拱宸桥。陶玉其 摄
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年底,市民就能在水上交的主干道饱览这番美景。
今年,杭州原计划整治61条河道,后又扩大整治范围,增加了16条新整治河道。目前,余杭塘河、和睦港、上塘河等主要河道正进入扫尾阶段,对两岸景观、绿化进行布局。年底,这些河道的主体将完工。明年还有100条左右的河道要整治。而每条河道,都有其功能定位和自己的特色。它们将成为未来水上交通和水上旅游的载体。
近期重点规划的河道中,上塘河是杭州市民以及江浙沪周遍地区的周末休闲场所,余杭塘河则是国际游客的漕运文化体验段,和睦港将成为一条真正的生态廊道。这几天,记者来到几个建设现场探营。
6000米余杭塘河完成清淤
在古墩路的杭三大桥上,能看到余杭塘河。河的北岸已种了树木。河边筑起了一道临时堤坝,几艘货船来来往往。
余杭塘河此次整治从运河至五常港段。现在,整个河道的清淤、截污纳管都已完成,河岸的驳坎进行了整修。
走在岸边,能看到堤岸用泥土铺盖出了一条绿化带,靠近岸边有一排刚种下去的芦苇,随风飘荡。再往上看,有一片是鹅卵石,有一片是景观石。
在绿化带中间留着一条2.5米的水泥路。现场负责绿化施工的金跃介绍:“今后,这里要种七八米高的大树,人走在里面,就像走进了森林。而设计这样一条2.5米宽的人行游步道,是为了方便自行车通行。以后,市民可以骑车从西溪出发,一直能骑到运河边呢。”
但要在河堤上种植那些树木,能让人有进入森林的感觉呢?金跃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他觉得得保证沿河的绿化要搭配出不同色块,而不是像杭州其他河道的两岸,都是单一的绿色。所以,有空,他就会站桥头看一看,“站得高,看得远。近看、远眺如果都很美,那就成了。”
工人们正在余杭塘河两岸种植树苗。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摄
和睦港打下10万米桩
很多人都知道,未来的九堡将成为杭州的交通枢纽,除了杭州长途客运中心、地铁一号线,那里还有一段杭州水上交通的走廊——和睦港。
它南起钱塘江,北至余杭区界。昨天,记者沿堤岸,初探了这段正在整治的水路,陪同的是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的成善增工程师。
“来,上车。”见我们到来,刚在现场指挥部开完会的成善增发动小车,招呼我们坐车。“这段工程有5公里呢,走走得花很长时间。所以去远点的建设现场都得开车。”
沿河岸向南而行,住宅楼鳞次栉比,人和车却不多。成善增像一个东道主,给我们介绍起和睦港周边的环境,“这里是香滨湾,当初每平方才卖两三千,但它离地铁站和客运中心都很近,又毗邻和睦港,所以这房价就‘噌噌噌’地上去了。东边那里是九堡镇政府,再过去那个圆顶建筑就是客运中心,相信建设完工,和睦港沿岸一定很热闹。”
还没看完沿途的风景,我们的车就在老杭海路上缓缓地停了下来。路边就是杭州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地块——九堡经济适用房。路的另一边是一段八九米宽的坡度河堤,几名工人正搬运石子,铺设一条2.5米宽的游步道,以后,游步道上除了行走,还能骑自行车。站在河堤上端俯看河面,或许是因为河底的淤泥已基本清理完毕,河水清清,偶尔还能见水草飘过。
“堤岸土质松软,为了防止堤岸坍塌,我们在水下打下了10万多米的树根桩护岸。”成善增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着,树根桩并不是树根做的,其实是混凝土桩,直径约有30公分。除了树根桩护岸,还有松木桩、钻孔灌注桩、直立驳坎护岸,具体用哪种得看地形。
不仅是护岸的驳坎很有特色,沿岸的景观绿化带也将成为一个新亮点。堤岸上除了原有的水杉,将交错种植合欢、香樟、金桂、紫叶李、垂柳、银杏、女贞等植物。最靠近水的岸边将种菖蒲、伞草植物来软化硬质驳坎。沿着驳坎,将放一块土坡入水,坡上铺设植物保护毯。为了让人与水更亲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会搭建各种造型的亲水平台。住在和睦港附近的居民,可以在亲水平台上看“和睦春色”这一景致。
运河水上巴士一天13班
探问坐船上班族
早在水上交通的规划方案出来之前,杭州沿运河的一些上班族已盯上了水上巴士作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目前选择水上巴士作为出行交通工具的市民不多,但比较固定。”杭州市水上公共观光巴士有限公司的连玉琴告诉记者,杭州水上巴士于2004年10月开通运营,线路沿京杭运河布设,起于拱宸桥、终止于艮山门,全长约7.8公里。为使水上巴士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赋予了水上巴士两个两重功能:早晚高峰为公交功能,平峰时主要以观光、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目前,每天的航班有十三个,三年下来,水上巴士的知晓程度大大提高,经营状况也一年比一年好。
26日早上7点半左右,记者来到拱宸桥的巴士码头,跟随乘坐水上巴士的上班一族一同出行。
当记者赶到时,拱宸桥的巴士码头已站着一列排队等上船的市民,男男女女五六人,看上去都很年轻,个别还夹着一两个背着书包带红领巾的小学生。
“你们坐水上巴士去哪里啊。”
他们笑笑告诉我:“上班去啊。”
上班路上沿途赏美景
住在运河边的姜悦(化名),每天7点40分左右在巴士码头上了水上巴士,远离了马路上的尘嚣和烦闹,不为堵车而心急,不为拥挤而烦恼,耳边是运河的水浪声,眼前是运河沿途的美景,从拱宸桥的古朴,到江涨桥下的绿荫、大关桥的气势……不到半小时就晃到了武林广场的巴士站,下了船,沿着运河,穿过西湖文化广场就到了在中北桥的单位。
早上和姜悦坐船去上班,旁边的她非常享受。小坐了一会,她拿出了一份复习材料看起来。她笑说:“这比挤公交车好多了,我坐水上巴士坐着看风景也可以,现在我正准备单位的专业考试,每天就拿出复习资料来看,船上稳得很,又不挤,效率还蛮高的,感觉就像回到了大学时候的自修教室。”
傍晚下了班,又能赶上18点10分最后一班的水上巴士回家,这时,华灯初上,沿运河回去的路上,又是另一番迷人的夜景。姜悦靠着船座的椅被,看着外面的夜景,非常悠闲,像极了夜游运河。通透的青园桥、肃穆的左侯亭和御码头,游步道上静柔的灯光一路通到运河文化广场,在那些运河桥的桥下空间里,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出动了。
不知不觉船靠岸了,姜悦起身和记者告别,“这样一路坐过来,我整个人很放松,一天的疲惫在路上就化解掉了,回到家就特别舒服。”
坐水上巴士上班省时省力
何先生是水上巴士上班族的新成员。自从今年9月份正式迁居到运河人家,他就基本一直坐水上巴士上下班,从拱宸桥到武林门。
“比起坐公交车,又省时又省力,真的很好。”看记者不解,何先生耐心地给身边的记者算了一算,“我早上7点半出门,从拱宸桥到武林门,中间只要花20分钟时间,再步行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到单位8点10分左右,最近有一次,我因为台风的原因没有坐船,去赶了公交车。中间要换两趟车,最痛苦的是还要堵车,结果连头带尾路上竟花了快1个小时。巴士刷卡3块钱一次,公交车转两次也差不多这个价,但公交车麻烦。”
最让他得意的是,他的同事们一听他是每天坐船去上班的,一个个地都瞪大了眼睛表示怀疑,了解之后,同事们反而羡慕起何先生来,觉得他的这个出行方式既休闲又省时间,早上能这样出门上班,一天好心情。
采访结束时,连玉琴告诉记者:水上巴士运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客流量偏小,每日运送乘客仅100人;并且仅4个站点站距偏大,换乘不便,5块钱每人的票价也未实现平民化。但相信随着水上交通改革的深入,肯定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市民。